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环保民企面临类似的困境,即业绩低迷、公司阶段性资金紧张等问题。出于长远的发展引入战略投资者,环保民企控制人主动转让股权变现是主要的易主原因。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环保企业尤其是环保民企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将易主的环保上市公司而言,易主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
相较于资金、技术等有天然优势的央国企,环保民企面临的生存压力不言而喻。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未来环保企业或将应对更加复杂、更加惨烈的竞争局面,如何做战略布局,如何合纵连横等等,都极大考验环保企业的功力。
北极星环保网注意到,近期全国多地一大批40年期特许经营项目释放,主要涉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领域。这得益于“115号文”和“17号令”的发布和实施。...民营企业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到特许经营项目中来,通过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发挥自身灵活性和创新性的优势,与国有企业形成互补,共同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十三五”中后期,数家大型环保民企因为过去几年激进的投资策略遇上了资金链风险,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委身”国企,转身一变成为了国企阵营,目前大型环保民企的阵营已经大幅削弱。...目前环保行业的主要竞争者包括这样几类:一是全国性环保国企,二是地方性环保集团,三是部分新入局的央企,四是全国性环保民企,五是地方小型国企和民企。
此外,从2018年ppp暴雷开始,环保民企因资金链短缺问题“投奔”国企央企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认为在地方政府缺钱的大环境下,民企仅靠自身力量想实现持续的规模增长是比较困难的,更加理想的发展路径之一应是从技术的角度切入
上市潮源于2019年6月科创板开板,实行注册制后,有近40家环保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环保企业ipo数量达到历史高峰。上市潮让一大批专业化环保民企登上资本市场,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鲜血液。
3、资本收缩单纯的用钱赚钱的时代已经在和环保民企说拜拜。当下的大环境,对于绝大多数出身“普通家庭”的环保民企来说,用资本拉动增长既不现实也是高风险的动作。在资本层面的收缩已经成为环保民企的无奈之举。
关于未来的大趋势,之前的文章其实也有提到,这里再提一句:太长期的不说,就十四五而言,环保国企的方向,地盘越大,腰杆越直,环保民企方向,技术好产品硬服务好,如此才能在十五五到来时还留在牌桌上。
这听起来多少会让民企打工人们有些不爽,但从全局来看,要想顺利完成政府定的环保大目标,加杠杆是必经之路。有朋友可能会说,不加杠杆,难道就做不了环保?...01 系统性风险后遗症 内耗剧增,业绩不振2018、2019是环保行业民企的至暗时刻,紧接着2020新冠疫情爆发。
2020年6月,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6部委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市场环境、金融政策等12个方面鼓励环保民企发展。...目前环保板块资产负债率处于历史最高位,企业加杠杆能力遇到瓶颈;而板块营收同比增速处于2011年以 来历史最低位置,本轮再融资放开,有望激发环保民企新一轮扩张式增长。
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市场环境、金融政策等12个方面鼓励环保民企发展。...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提出环保发展目标与要求,关键词有:碳排放顶峰、农村补短板、湖水和生态综合治理、污染者付费、垃圾分类等
(详情点击:2019多家环保民企“易主”,是形势所迫还是大势所趋?)即便是受益于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政策驱动的固废产业,在外界看来赶上好时候,迎来发展机遇。...不仅老牌危废企业,如东江环保,整合上下游业务,收购企业,也有一批环保新生力量,如业内熟知的碧水源、北控、东方园林、高能环境、巴安水务、金圆股份、康达环保、瀚蓝环境等,都将触角延伸到了危废领域,抢滩登陆危废市场
要求对环保民企全面开放、一视同仁,确保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同时,鼓励民企参与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化工等工业园区治污等重大生态环保工程。意见还提出,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如果说十几年前水务行业刚刚市场化时期还是外资企业占据主导的话,那么五年前的水处理市场环保民企已开始“乘风破浪”,而时至今日环保大项目又成为了“国企央企”的主场。...环保民营龙头企业纷纷“改姓”,环保这件国计民生的大事“交还”国家,谁又可以说跨界者“野蛮”?!正可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彼时,环保行业春意正浓,环保民企也是乘着政策的东风意气风发。2011年到2015年,博天环境的营业收入由3.55亿元增长至19.9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3.89%,被业内称为“博天现象”。
在上述情况下,环保民企积极寻求机会与国资合作,从而改善自身的困境,而国企自身也有自身发展的需要,于是环保民企“联姻”国资变得越来越常见。...假如可以落实,将极大改善环保民企的弱势地位。尽管在环保行业,“国进民退”的说法由来已久。
矛盾之下,环保民企何去何从?面临“被吃掉”的风险预测显示,2020-2023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6%,2023年总产值或接近13.5万亿元。巨大市场之下,环保民企表现如何?
今年以来,国资入主民企的消息不断,环保上市民企纷纷引入国资,备受行业内普遍关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资入局,环保行业洗牌加快,民营环保企业将转向以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见长的细分市场领域。
后,环保民企投资的能力及意愿显著下降;(2)国资入主后,环保公司的资金实力显著增强,微观投资主体发生变化,国资可进一步作为ppp社会资本方完成相关项目的投资,其投资意愿根据国家政策方向而定,且投资能力较强
看好环保进入新一轮向上周期。融资端一直是影响环保行业景气度的重要因素,过去2年去杠杆大量环保民企投融资受阻,投资有所放缓。...结构上,投融资主体将以地方政府、国企、央企为主导;经历上一轮去杠杆的民企环保公司将大幅减少投资(除部分回报率较高项目,如垃圾焚烧、危废领域)。
拥抱国资成环保民企主流选择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三聚环保、永清环境、中金环境、碧水源、国润环境等十几家民营环保企业均存在被国有企业入股,或实际控制人变为国有企业的情况。
但当项目业主变回地方平台公司和央企后,此前环保企业变成配套服务商,工程中的土建安装,央企自己干起来效率更高,这时候的环保民企竞争力,重点就后移到可提供什么样的装备和技术领域,那么未来,这当中的市场是需要龙头出现的
混合所有制成大势所趋 光大水务将保持对收并购的兴趣2018年上半年,某环保龙头发债失利,推倒环保行业“多米诺骨牌”。2019年以来,许多环保民企纷纷“变身”,国资纾困行动持续进行。
不少环保民企,特别是大量承接投资体量大、运营属性较弱的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水务公司,出现资产负债率高、应收账款大增、现金流紧张乃至无力维持正常运转的局面。...民企引入国资中,因多出于解决资金难题,由此国资主要为央企或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少数为环保领域的国企。
一位亲历环境产业变革的环保民企人士用“红极一时”来形容当时的行业盛况。但好景并未持续太久,环保民企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难题。资金债务,便是最大的问题。引入国资,是不止一家民营环保上市公司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