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例所称海绵城市设施,按主要功能可分为滞蓄渗透、调节、转输、集蓄利用、截污净化等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一)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等)、渗透塘、渗井、雨水湿地
为此,参照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简称《指南》)并经综合分析,重点选择了透水路面、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以雨水花园为主),植草沟、池顶绿化(位于生物反应池混凝土上盖
鉴于此,笔者基于天然硫铁矿可作为自养反硝化的电子供体去除天然水体中硝酸盐的原理,将硫铁矿作为生物滞留设施的填料,研究其对无有机碳源的模拟地表径流的脱氮除磷效果,以期为提高生物滞留系统对地表径流的脱氮效果提供参考
1.3 生物滞留设施结构设计每处生物滞留设施单独为1个实验小区,共3个生物滞留设施实验小区。3处生物滞留设施结构见表2。
1.1.1 生物滞留设施监测点位布置生物滞留监测点位可根据设施效果评估或研究层面不同目的选取,主要是进水口、溢流口以及多孔排水管出口等。进水方式有分散进水(图1)和集中进水(图2)两种方式。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
2.1.2 解决方案① 在建设生物滞留池时,应注重场地及设施的竖向衔接,首先通过专业仪器对场地竖向地形进行确认,确保其位于汇水分区的内低点,确保汇水范围内雨水能够自然地表汇流或通过导流设施进入生物滞留池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苏州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湖水系等有关建设项目海绵设施的施工与质量验收。三、海绵城市设施1、渗透设施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
1.2 缺乏对海绵雨水设施构造与运行原理的认识海绵雨水设施种类繁多,按其主项功能(许多设施兼具多重功能)可划分为:渗透设施(绿色屋顶、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塘、渗井等)、传输设施(植草沟
具体措施包括:公共建筑屋面采用屋顶绿化方式蓄存雨水;地面采用透水砖铺装;建设下沉式绿地;建设生态树池等生物滞留设施;新增植被草沟;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加快截污管网建设等。...为实现近期“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规划目标,规划提出,将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措施融入城市道路、广场、公园湿地、生态修复、市政设施等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可操作性
、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措施,构建“小海绵体”,最终实现“水系+管网+绿基”三位一体的空间布局,将南大片区建设成为生态活力智慧的创新城区。...前言: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3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本公共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发办36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意见
以生物滞留设施为例,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systerm manual等国外相关标准、手册中关于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日常养护、巡视等的要求,例如,针对生物滞留设施,不同国家的养护管理要求如表1所示。
因此要考虑生物滞留设施如何摆脱地下高盐毛细水的影响。我们就进行了地下水返盐研究小试和中试,研究得到了设施距地下水位的适宜距离,能够使盐碱的影响趋于微弱。只要满足这个条件,生物滞留设施在
、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措施,构建“小海绵体”,最终实现“水系+管网+绿基”三位一体的空间布局,将新顾城打造成生态宜居社区,魅力特色新城,活力十足街区。...设计理念通过在不同尺度上构建大、中、小三级海绵体系的总体思路,即建设生态河道,采用缓坡断面增加河道调蓄能力,打造“大海绵体”;在建设排水管道、雨水调蓄设施和下凹式城市公共绿地,打造“中海绵”;采用建设生态树池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率、水资源利用率等列为约束性指标;确定各地块内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调蓄容积等指标。...第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条件及相关技术标准,配套建设海绵设施。海绵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建设费用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对于设置了透水铺装之后,路面所产生的径流雨水则可以通过开口路沿石-植草沟系统,进入周边绿化内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进行处理。...在小区的绿地内选用的海绵城市设施应具有尺寸小、使用简单、非结构性、低成本、易维护的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海绵城市设施的景观效果。
取得八项创新成果:一是总结了一套参数,提升了生物滞留设施构造做法;二是构建道路生态沟渠径流行泄通道,“景观与防涝”一举两得;三是创新应用延时调节技术,“峰值与污染”控制双管齐下;四是研发抗冻融透水铺装与融雪剂自动渗滤弃流技术
1.1 源头减排源头减排设施一般由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调蓄设施和透水铺装等渗透、滞蓄和净化措施组成,主要应对低强度降雨的大概率事件,其设计应注重绿灰耦合,实现控制雨水径流产生、减排雨水径流污染
3、道路渗井在空间极为受限的邻里街道,因为没有有利条件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通常采用设置渗井的方式来实现海绵城市。...2、生物滞留池生物滞留池是一种窄的、线性的、配置丰富景观植物、具有规则形状(常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凹式景观空间,具有垂直的池壁和平缓的纵向坡。
控制方法包括建造硬件设施(即结构性)如入渗、生物滞留设施,或管理性措施(即非结构性)如肥料使用管制、土地使用规划等。目前在汇水区内最常用的lid有生物滞留池、植物缓冲带、人工湿地等。
机非分隔带建设为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收集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径流雨水;汇入生物滞留设施的雨水,部分下渗补充地下水,超渗雨水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底部渗排管排入市政管渠系统;当降雨较大时,雨水可通过溢流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系统
式(1)是从蓄水的角度计算所需的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式(2)是从排空的角度计算所需的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积应同时满足式(1)和式(2)的要求。
3、道路渗井 在空间极为受限的邻里街道,因为没有有利条件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通常采用设置渗井的方式来实现海绵城市。...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主要建设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透水铺装、植草沟、调节塘、人工湿地、储水池。
生物滞留设施: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植草沟:用与雨水的前处理及雨水的运输,可代替传统的沟渠排水系统。透水铺装: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