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垃圾焚烧处理技术起步较早,已发展了近百年。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填埋法为主。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焚烧法。但垃圾焚烧后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灰渣等衍生物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特别是废气中的“二恶英”剧毒物质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处理,这一问题在上世纪80、90年代尤为引人关注。因此有些国家取消了垃圾焚烧炉的兴建。而后随着对二噁英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焚烧技术的不断改进,垃圾焚烧再一次兴起。近日惠州垃圾焚烧厂的选址问题,再一次把垃圾焚烧问题凸显在大众面前。在此,北极星节能环保网带您简单了解其它国家的

首页 > 环保发电 > 生物质发电 > 垃圾发电 > 报道 > 正文

走进垃圾焚烧“好莱坞” 观看国际舞台“大咖秀”

2014-09-23 11:16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 

国外垃圾焚烧处理技术起步较早,已发展了近百年。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填埋法为主。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焚烧法。但垃圾焚烧后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灰渣等衍生物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特别是废气中的“二恶英”剧毒物质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处理,这一问题在上世纪80、90年代尤为引人关注。因此有些国家取消了垃圾焚烧炉的兴建。而后随着对二噁英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焚烧技术的不断改进,垃圾焚烧再一次兴起。近日惠州垃圾焚烧厂的选址问题,再一次把垃圾焚烧问题凸显在大众面前。在此,北极星节能环保网带您简单了解其它国家的垃圾焚烧进展。

美国:重新认识到焚烧的重要性

早在1885年,位于纽约的总督岛建成美国第一家垃圾焚烧厂。到了上世纪中期,由于政府和民众暂不清楚焚烧厂排放的废水、废气会影响环境与健康,使得垃圾焚烧不受限制,焚烧厂猛增至数百家。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署成立并通过系列现代环境法,如《清洁水法》、《清洁空气法》,局面出现改变,垃圾焚烧厂微粒排放等开始受限,不达标的焚烧厂被关闭。90年代,绝大部分美国焚烧厂都已经安装污染控制系统,但美环保署又公布了汞与二恶英控制标准,结果又有一批焚烧厂被关闭。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生活垃圾管理以可再生资源回收为主,在垃圾焚烧厂方面注重运营,而不是建设新的设施。但近几年来,美国又重新开始认识到垃圾焚烧建设的必要性。 2012年,美国共有85座垃圾焚烧利用设施77 座由私有企业运营,8 座由公共部门运营。此外,美国有20个新建及扩建项目。

日本:垃圾焚烧环保无害利于民

垃圾焚烧技术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欧和美国,但首先大规模采用这项技术的是日本,人多地少的特性,决定了日本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采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垃圾。根据日本环境省数据,2012年日本普通垃圾总量为4522万吨,其中直接焚烧的占垃圾总处理量的79.8%,填埋的仅占1.3%。

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在全国大力推广垃圾焚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恶英含量严重超标。上世纪90年代,日本大气中测得的二恶英水平竟然是其他工业国家的10倍。日本人痛定思痛,通过关闭垃圾焚烧厂,颁布《二恶英特别措施法》、《家电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与垃圾减量相关的法律,实行严密的分类措施,现有的垃圾焚烧厂所燃烧的垃圾已经完全剔除了塑料等化学制品,燃烧的垃圾均为食物残渣等无法再循环利用、又不会造成大幅度环境损害的产品。这大大降低了焚烧所造成的有毒气体排放量。

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的前提是对垃圾进行分类。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回收垃圾的分类标准日益细致,开始分为旧书报类、塑料类、废电池、荧光管等。在收集阶段除了要求市民分类外,在清扫工厂内还会进一步进行细分类。

截至2012年末,日本共拥有1188处垃圾焚烧厂,每天处理垃圾能力达到约18.41万吨,其中有314处拥有发电设备,约占三成,总发电能力为1748兆瓦。此外,有780处垃圾焚烧厂拥有余热利用设施,可提供工厂内所需的暖气、热水,还可向设施外的温水泳池等提供温水和热能等。

德国:大量焚烧基于严格分类

德国目前已有50余座从垃圾中提取能源的装置及十多家垃圾发电厂,并且用于热电联产有效地对城市进行供暖或提供工业用汽。1965年联邦德国垃圾焚烧炉只有7台年,处理垃圾71.8万t,可供4.1%的居民用电。至1985年焚烧炉已增至46台,年处理垃圾800万t以上,占垃圾总量的30%,可供总人口34%的居民用。电1995年德国垃圾焚烧炉达67台,受益人口的比率已达到50%。德国是最早进行垃圾焚烧技术研究开发的国家,原联邦德国每年产生下水道污泥220t,其中8%采用焚烧处理。

在德国,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深入人心。一些住宅的垃圾桶专门放在上了锁的垃圾房内,垃圾桶配上黑、绿、黄三种颜色的盖子,分别用来收集一般垃圾、纸张垃圾以及塑料。然而,简单的三种分类往往难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分类问题,环卫部门于是专门在垃圾房的回收处贴上图片并且还在纸板上粘上样片,指导居民正确处置垃圾。

如果不按照正确方式认真进行垃圾分类,很可能会被环卫工人拒收,从而连累整个住宅区,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面临处罚,因此在德国生活的人几乎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德国人为何在垃圾分类上如此“较真”?在德国生活的环境学专家陶黎君在采访时道出了背后的原因。她说,合理而清晰的分类实际上是垃圾焚烧的前提,因为随垃圾种类的不同,其燃烧的温度也不一样,不进行合理分类就焚烧,不但效果不好,还会造成严重污染。

瑞典:垃圾焚烧变废为宝

近日,曾有媒体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采访时实地探访了一家大型垃圾处理厂,这家厂由RENOVA公司投资运营,该公司拥有者为哥德堡13个区区政府,也是哥德堡能源公司最大的客户。

隔着透明的玻璃,眼前的场景令人惊讶。一个几十米深、面积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深坑,里面堆满了各种垃圾。一只巨大的机器爪抓住垃圾后慢慢攀升起来,移向深坑另一侧的焚烧炉。RENOVA公司再循环及废弃物处理部门研发经理汉斯介绍说,这里主要焚烧无法回收利用的干垃圾,而厨余垃圾会被送往另一个处理厂,生产堆肥或者沼气。

在哥德堡,洗澡、用电,或者使用热水、取暖,这些能量很可能来自垃圾。RENOVA公司宣传副总监克里斯蒂安称,通过废弃物处理,可满足哥德堡30%的区域供暖以及5%的电力,这里每年可处理70万吨垃圾,大部分变成了能源。“废弃物98%可以变成能源。”克里斯蒂安所说的数字令人欣慰,这些能源会通过遍及哥德堡的管道输送到每户家庭。RENOVA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混合动力垃圾车,还配备称重装置。

垃圾焚烧发电,既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又能产生能源,不过,国内一些专家反对盲目上马垃圾焚烧厂。投资和运行成本高,产生二恶英等有害气体,发达国家垃圾焚烧渐成“夕阳”,这些成为反对派的主要理由。

垃圾焚烧厂的确投资不菲,汉斯就告诉CBN记者,这样的处理厂投资很大,一般是20亿到30亿元人民币,具体要根据土质情况而定,一个全新的废物处理厂要用20到30年才能收回投资。

垃圾焚烧会不会影响周围居民生活?对此,克里斯蒂安肯定地回答,公司采用非常先进的设备,并且对焚烧过程产生的废气进行净化,不会对居民有影响,工厂运行30多年,一直挺好。CBN记者注意到,工厂的烟囱里不断有白烟冒出,这些烟有毒吗?克里斯蒂安笑着说:这只是水蒸气。

英国:焚烧厂受政府民间严密监控

由于其有大量堆填区可供使用,英国废物管理行业内的技术已经大大落后于欧洲。由欧盟订立的垃圾填满法令,由此英国政府实施了对垃圾管理的法例,其中包括垃圾填埋税和垃圾填埋补助交易计划。该法例的目的是通过使用其它垃圾处理方式而减少因垃圾填满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英国政府的立场是,垃圾焚烧将逐渐在处理城市垃圾和能源供应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2008年,在英国,有接近100多处地方成为未来可建设垃圾焚烧场的地点。这些地点也已被英国的非政府组织标识在地图上。

尽管英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并不断提高回收利用率,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垃圾填埋和焚烧仍是英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1870年,世界上第一台垃圾焚烧炉在英国投入运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中的可燃物和易燃物成分迅速上升,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广。不过,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垃圾焚烧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民间的反对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这种处理方法逐渐受到限制。

目前在英国要新建垃圾焚烧厂,必须走的程序是在当地进行公众问询。而由于反垃圾焚烧组织活动十分积极,新建焚烧厂往往难上加难。去年底,英国鲍尔弗˙贝蒂有限公司一个造价5亿英镑的垃圾焚烧厂项目被搁置,主要就因为其规模、选址及有可能给环境及健康造成影响引发公众强烈反对。

英国民间反垃圾焚烧组织的游说和抵制能力不可小觑。在“英国杜绝垃圾焚烧组织(UKWIN)”网站上,一张地图清楚地标出了遍及英伦三岛的所有垃圾焚烧厂的地址、运营商、年处理能力等,还包括已经被该组织成功抵制未能建成的以及仍在筹建的垃圾焚烧厂地址,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UKWIN在全国有多达百余个下属组织,它们会有组织地对所在地区内的垃圾焚烧厂进行持续监督,并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施加压力,阻止新建垃圾焚烧厂。

韩国:焚烧量呈增加趋势

近十年来,韩国垃圾处理方式的结构变化很明显。总体来讲,填埋量呈现减少趋势,焚烧量呈增加趋势。目前,垃圾焚烧处理量以超过10000吨/日,超过卫生填埋处理量。

印度:垃圾处理开始向焚烧方向发展

印度总人口超过12亿人。有一些人口稠密的超大城市,如:孟买1300万人;新德里1280万人;加尔各答1186万人。印度的垃圾处理发展也历经一个曲折的过程,目前已经向焚烧方向发展。目前,印度首都新德里已经建设了二座机械炉排炉焚烧厂。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