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于斯德哥尔摩公约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这个中心并不是实体化的机构。斯德哥尔摩公约签署生效之后,按照公约的要求,在全世界各地,由各个国家认为具备能力的机构资源去申请成为这个组织,我们服务中心就成为了斯德哥尔摩的技术转移促进中心。
我今天给大家报告的主题是——发挥技术专业作用,解决新兴环境问题,实际上希望结合我们正在做的一些工作,跟大家分享现在理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因为有一些观点我们采用的是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过去的环保技术发展用两个词形容,就是“学习”和“模仿”,但是恰恰这两个过程也是技术转移的一种形态。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有三个方面,第一,探讨一下我认为新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新兴环境对于环保技术的要求是什么;第二,我们在履约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哪些技术方面的挑战,以及我们国家在解决新兴环境技术问题上遇到的哪些困境,是很难通过原始的科技研发去解决的;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现在的工作,希望通过这个工作能够在解决新兴环境问题上得到一些启发。
我国的新兴环境问题
新兴环境问题实际上是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已经面对的问题。这张照片是不久前北京的天气状况,我们每一个公众都很清楚这是什么。关于垃圾焚烧,从2011年各地开始建设垃圾焚烧场的时候,都会遇到群众的阻碍。严格来说,有相应的管理问题,也有公众意识问题,但是从我们做工作技术的角度来说,目前局面很尴尬,没有人能硬气地站起来说有很好的技术手段来控制(垃圾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

诸如这样的图片显示,目前大气、土壤受到一些物质的长期破坏,且情况正在愈演愈烈。接下来的照片是两场非常有名的火灾,公众关注的主要是火灾本身,我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火灾的扑灭过程以及燃烧过程产生的溴代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危害非常巨大,但是往往被人忽略。不久前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小型论坛上,我们就在讨论如何在这个行业里寻找更可靠的保温、阻燃技术。


下面的照片显示的是与国际公约相关的最新问题。中国从能源结构来说,大部分是以煤为机制的能源结构,因此整个工业行业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污染问题,比如燃煤发电厂等等。现在,中、日、韩每年有论坛机制,据我所知,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中、日、韩三国会展会议上都会对我国雾霾状况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对周边国家日本、韩国的影响,给予极大的关注,并且写在三国的论坛当中。

我相信,大家看到这些照片,都会深思环境问题爆发以后带来的影响。同时,摆在眼前的大量的问题是更加微观的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由于环境化学品,不管是有意使用的还是无意产生的,它们都会导致长效的污染,这些都急需寻找解决之路。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从环保产业的驱动力来说,大部分人会认同这样的观点——政策的驱动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如何让这种驱动力真正得到实现和落实,就像齿轮跑的传送带一样?我们的理解是,技术是最终解决的关键,可以通过对生产环节、使用应用环节、排放环节的控制去实践、解决这些新兴的污染问题。
履约过程的技术挑战
下面,我结合新兴化学污染物的国际公约,来说说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中实际面临的困难点。斯德哥尔摩公约以及在日本召开的水俣公约的签署,为全世界的环保问题都带来了巨大的责任,因为公约要求消减、淘汰大量的化学品。而这些化学品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生产、发展使用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们对于中国整个基础工业的影响力都是非常深远的。此外,除去这些方面的责任之外,公约还要求产生污染的排放设施必须要寻找到更好的、最佳的技术。对于过去要求停止使用的废弃物要有很好的处置技术,同时应用这些化学品所带来的产地问题,也需要有良好的修复技术。另外,对于新的化学污染,以及进行控制消减之后所达成的目标,需要有评估、分析的技术,这些技术都是我们在解决这些新兴环境污染问题的需要中逐步获得的。
这些环保公约,涉及到了国际社会分担的问题。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发展经济,也需要顾及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的平衡性。公约里,说缔约的发达国家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在履约当中提供技术援助。但是这些机制并没有实质性的保障,我们今天的大会报告里也提到了,目前大量的环境技术专利在国外都是被私营公司承办的。尽管政府承诺去做技术援助的工作,但是真正的技术核心要点,特别是这些技术的实践经验,都是由这些私营公司所有,因此可获得性非常差,至少在公约履约层面来说。技术转移受商业利益驱动,单一的援助性的性质非常难以实现。同时,我们刚才说的一系列的技术环境问题,技术研发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果我们从今天开始等待,等我们国家相关的科研院校,等我们的产业去做科技研发,尽管政府能够提出相应的政策驱动,但在市场驱动力不够的情况下,或许真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实事求是来说,目前我们国家很多宏观的、常规的污染治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行为,要想让整个行业产业当中的从业者聚焦到新兴环境问题解决上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样来说,想让我们的自主研发在短期内获得突破,实际上不容乐观,这也是我们在很多国际、国家公约履行当中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工作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新尝试。尽管清华大学现在已经有履约区域中心,但是我们还是希望站在为我们国家履约服务的角度上来做更多的事情。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跟对外合作中心、清华大学、还有联合部的组织一起做了履约的技术中心,这个中心不光是我们要为履约做渠道、桥梁,而且可以做更加实际的工作——为我们国家履行公约做引进开发工作。这个中心重点的研究技术方向,包括刚才提到的部分重点减排技术,这是目前国家面临最困难的问题;还包括新型非焚烧处置技术,以及新的替代技术,比如刚才我们说到的溴代阻燃剂的淘汰,这是整个中心目前重点考虑的技术。整个技术中心希望发挥的作用是,分析技术持有者的技术状态,以及技术需求方或者说是应用市场的需要。我们建立了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近期正在完善当中,可能在12月初就能够上线为大家提供服务。网络平台方面,我们构建了减排技术网,由专家团队在消减技术提供咨询服务,刚刚说到的技术数据库也会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另外,我们在每个季度会编制相应的技术简报,发放给履约相关的部门和相关的行业协会,包括一些感兴趣的企业。
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我们在国际层面、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都组织了大量的交流会议,超过20场的论坛,超过300人参与其中,包括亚太区和东南亚国家都参与到培训中来。同时我们提供更加细致、落地的服务,对政府和相关的管理部门提供技术调查、相应的物质调查和风险分析,物质技术管理以及策略,相关的技术活动等服务。对于产生污染的企业,对产生污染物的工艺做细致的调查分析,为他们提供减排、控制的咨询服务,因为有研究机构,我们还能够接受他们的委托做一些定向的研发服务。
对于一些技术的提供者,如果他们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有所施展应用,我们也会为他们提供商业市场的分析,并且促进在整个市场上的推广,实际上有点类似于技术包的应用,协助他们在本地落实技术包。此外,我们还跟联合国公发组织,跟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一起,协助他们开发更多的示范项目。这些示范项目都在公约机制下得到了一些资金支持,在开发和执行的过程中,都会为我们引入一些新兴环境问题上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在中国如果最终能够得到示范,将有力地促进一系列技术在今后的应用。
我们不仅面临国内开展技术促进的合作,因为我们是公约层面的区域中心,也可以通过公约秘书处,以及国际的资金渠道开发一些区域性合作的项目,当然目前的服务对象就是东南亚的国家,也可以通过区域中心的平台,协助我们国内的环保产业和企业把行业技术推广到东南亚地区。
原标题:吴昌敏:中国国际技术转移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