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垃圾乱七八糟地堆在家门口,现在慢慢习惯给垃圾分类,村里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兰溪市云山街道朱山村村民姚发明说。昨天,记者走进朱山村,不管是村口大路还是村间小道,路面基本看不到垃圾。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兰溪农村卫生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
无害化处理率实现100%
今年3月,兰溪市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首批16个镇乡(街道)的150个试点村已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第二批开展村的推进方案也已基本制订。兰溪市城管行政执法局负责人介绍,到今年底,兰溪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乡镇覆盖率要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50%以上,目前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已实现全覆盖,今年1~6月,兰溪市农村生活垃圾进场量达6万吨,无害化处理率实现100%,农村保洁员队伍进一步壮大,目前兰溪市共有村级保洁员2000余人。
兰溪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强化责任,联动落实,明确由农办负责业务指导,行政执法局具体牵头负责,镇乡(街道)作为本辖区责任主体全面负责,其他成员单位也明确了各自职责。兰溪市财政专门划出100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另外明确要求今年收取的近1000万元农村卫生费也用于农村垃圾分类,落实资金保障。到目前为止,兰溪市首批150个试点村已建成太阳能垃圾处理房7座、沤肥池34个,灵洞乡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和赤溪街道“废宝再生资源处理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梅江、游埠两个乡镇第二代机械化微生物处理中心已完成选址,即将进入招标环节。
三种模式推进垃圾分类
兰溪市创新分类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兰溪本地实际的垃圾分类道路。据介绍,目前基本采取三种处理模式。一是户分、村收、镇处理:农户初步分类后,由村保洁员统一上门收集,经二次分拣后,可堆肥垃圾由乡镇环卫所进行机械微生物处理(如灵洞乡的集镇垃圾资源化处理站)。二是户分、村收、村处理:农户初步分类后,由村保洁员统一上门收集,经二次分拣后,可堆肥垃圾通过太阳能垃圾处理房(如灵洞乡费龙口村)或沤肥池在村里进行就地处理(如永昌街道竹林村的沤肥池)。三是户分、户处理:农户进行分类后,可堆肥垃圾自行上山还田,或用于生态种养殖业(如云山街道朱山村等山林地区)。
朱山村是兰溪五十里杨梅长廊的起始点,出产的杨梅上市早、品质好,有着“兰溪杨梅第一村”的美誉。该村党支部书记姚锦明介绍,村里每年都要举办杨梅节,今年村里特意在杨梅节前夕召开户主大会,启动全村垃圾分类,村里163户农户每户家庭分发两个用于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分类垃圾桶分绿色、蓝色两类,一种用于投放可腐烂垃圾,另一种用于投放不可腐烂垃圾。农户将垃圾分类后,由垃圾分拣员上门收集垃圾,然后进行再次分类,分别投放到村里的垃圾池和沤肥池内,可腐烂垃圾经过沤肥生成的有机肥料还可用于杨梅的生态种植。
灵洞乡是兰溪市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试点乡镇之一,该乡投资建设垃圾分类池、太阳能垃圾处理房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站,洞源、费龙口、杨青桥、甘露源、方下店等五个村先行试点,继而覆盖全乡。
“垃圾微生物处理机每天能处理2吨左右的垃圾,每处理100公斤只要6.2千瓦时电,而且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异味,生产有机肥料又快又好。”昨天,兰溪市灵洞乡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工作人员章厚鸿介绍,自7月启用以来,该设备已经处理11668公斤垃圾,平均每天处理690公斤。
为了确保年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乡镇覆盖率100%,兰溪市将加大投入,配备分类垃圾车、太阳能垃圾处理站、其他垃圾房等垃圾处置设施,并强化考核,每周对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全面检查考核,量化评分,作为拨付当月行政村考核经费的主要依据。
原标题:兰溪年底垃圾分类覆盖所有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