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每年都会划出大额度的专项资金,采取按比例补贴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进环保工程建设,以此增强污染治理能力,提高生态修复水平。然而,笔者调查发现,少数环保工程建设项目的环保属性不强,致使一些环保资金用不到刀刃上的问题较为突出。
正值年终岁尾,各地即将筹划审定新年度的环保工程建设项目。笔者认为,确定环保工程建设项目时应当着力加强审核把关,努力让有限的环保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当前各级各部门都在倡导精准治污,对于环保专项资金而言,应在精准使用上下功夫。然而,有些地方为了能够争取到上级的环保建设资金,往往不管建设项目与环境关联紧密与否,变换花样进行包装,想方设法地往环境保护方面生凑硬靠。而对项目进行审核时,有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顾及人情或面子,把关不严,本来应当从环境工程建设项目中剔除的,却手下留情、网开一面,致使与污染治理稍微沾边的,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项目也纳入进来。例如,有的地方在城中老新村改造时,竟然将小区的植树绿化列为环保工程建设项目,以获取环保建设资金补贴支持,令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
环保建设资金是否能够用准、用好,关键要看环保建设项目的治污针对性强不强。对此,笔者建议,一方面要摸清建设项目的来龙去脉和基础情况,要通过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剥掉建设项目华丽的外在包装。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不仅要研究这些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不大,还要测算项目建成后,污染治理的贡献量到底多不多。绝不能被项目申报时的文字材料遮住眼睛,凭借自我感觉妄下定论。另一方面,要建立环保建设项目多部门会审机制。某个建设项目究竟算不算环保建设项目,能否拿到环保建设资金补贴,补贴比例定为多少,不能由单个部门甚至某个人来划定,而是要与相关部门联合商议,甚至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评定。通过这些办法,要坚决将与环保关联不紧、治污效果不佳的建设项目排除在外,使环保资金的大量投入能够换取实实在在的环境质量改善。
原标题:环保资金要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