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台湾,例如连锁便利商店或大型超市不再提供塑料提袋,顾客若要塑料提袋,须支付1至2元新台币购买;持自备杯子到便利商店、连锁咖啡店购买咖啡,可享2至3元的折扣优惠……如此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使得环保理念蔚然成风,最后深入人心。。。
如果在台北,夜里我们经常可以撞见台北著名旅游景观——“收垃圾”。
先来看看下面场景
台北常见生活场景是,家中的爸爸骑着机车,提着垃圾袋,于收垃圾车到达时准时开到指定地点,乌压压一大帮人,排着队,推着车。等待着这垃圾车的到来。看到这些我们是否惊讶于为什么台湾丢生活垃圾会有这么强大的仪式感。
为什么会有三个长相不一样的垃圾车开过来?
这三个车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最前面的这个黄色的是垃圾车,因为他可以“变形”所以经常最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后面两个则是资源回收车,从体量判断,可能有一个收集有机物会腐烂的,一个是无机物,金属、玻璃等。
倒垃圾这项全民参与的大规模的准时准点的日常活动一天只会发生两次,错过了这个点就会再等一天。无论是在像台北一样的都市里。
开发可追踪垃圾车定位的软件应用
台湾的垃圾车可谓是无孔不入,为了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后来台中市还开发查询垃圾GPS定位的网站和APP方便居民追踪垃圾车定位(为了追一辆垃圾车,真是操碎了心)
垃圾费随袋征收
是马英九当时担任台北市长任内实施的最重要的市政措施之一。他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积极推广这项政策。这项政策的理念,在于使垃圾清理费征收标准更公平,同时鼓励市民勤作垃圾分类,协助回收再生资源........
此前,台湾环保署规定垃圾费是随自来水计算方式来征收,征收便利虽然便利,但是,市民的垃圾量与自来水使用量没有一定的关联,收费并不合理。少丢垃圾更不会少收费,无助于市民积极参与资源回收。
新的收费方式,是以市政府环保局设计的专用垃圾袋为计量工具,计算市民应缴垃圾费的金额。专用垃圾袋共有6种规格,每袋价格从新台币2元5角到最大的46元不等。专用垃圾袋的售价是收集、清运及处理该型垃圾袋的成本,不包含垃圾袋制作及销售成本。所以,垃圾量越少,需要使用的垃圾袋越少,需要缴付的垃圾费也就越少。
为了鼓励市民协助分类可回收资源,只要按照一般类、纸类、旧衣服、干净的“保丽龙”(泡沫塑料)、干净的塑料袋及沥干的厨渣等六大类分装,可免用专用垃圾袋,交给环保局资源回收车免费清运。大件废弃物(如家具和电器),可以送到贩卖点回收,或打电话与环保局约好上门回收。
垃圾处理一直是世界各大都市最头痛的问题。在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之前,台北市每天的家务垃圾将近3000吨,加上工业废弃物将近3800吨左右。台湾的城市土地少,且多是山坡地,要找到垃圾填埋场非常不容易。台北市过去几个填埋场在马英九任市长时,有的已经告满,有的几年后也要填满。
台湾的垃圾
与此相比,是台北以及台北各大城市,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垃圾大战”、“垃圾围城”乱象,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与坚持,今天可以说是垃圾不落地了。台湾整体上的垃圾回收率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60%。
目前,台湾平均每人每日产生的垃圾量仅为0.86公斤
据统计,全台湾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实行至今,一般废弃物的垃圾清运量从2000年的787万吨,下降到2009年的422万吨,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运量从 0.982公斤降到0.50公斤,减少达49%。资源回收量也从85.3万吨,提高到273万吨,2009年公布的全台资源回收率已达35.34%。
光是为资源回收、清运而生的从业者就达782家,并创造了2万个就业机会。台北市民垃圾费负担也由1999年的每户每月144元新台币减至51元。更重要的是,新政策培养了市民的自觉意识。
台湾本来计划要建36座垃圾焚化厂,最后停建了10座。目前运营的20多座焚化厂,起初都是政府直属企业,现已基本转为民营。由于垃圾总量逐年减少,这些焚化厂因“吃不饱”而打开原先的填埋场,焚化以前填埋的垃圾。政府也开始重新规划这些掩埋场的土地用途。而建在台北郊区的几座垃圾焚化厂,除了随时公布空气检测数据接受公众监督以外,还兴建了免费开放的游泳馆、儿童游乐场、社区公园等公共设施,补偿和服务周边居民。
近年来,台湾推动垃圾减量的努力不曾间断。继专用垃圾袋政策在台北市成功实施后,台湾环保署每隔一年便推出多项垃圾减量计划,经常与业者讨论通过奖励或有偿方式推行实施,由公家单位及学校试行、试办,取得成功后逐步推广到商业市场。
原标题:【要闻】台北的垃圾治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