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为万物之母”,今年5月底出台的“土十条”明确指出,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土十条”的持续落地,让土壤修复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之后,又一个充满蓬勃张力的巨大市场。
一直以来,农田土壤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世界7%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可见保护耕地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我国一年中因水土流失、盐渍化、 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达4.6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综合农业部和环保部的调查公报,全国耕地质量 整体呈“四成退化、三成劣质、二成污染”的“四三二”状态。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农田已达3600万公顷,污染 物类型包括石油类、多环芳烃、农药、有机氯等;因油田开采造成的严重石油污染土地面积达1万公顷,石油炼化业也使大面积土地受到污染;在沈抚石油污水灌 区,表层和底层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均超过600mg/kg,造成农作物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全国受重金属污染土地达2000万公顷,其中严重污染土地超过 70万公顷,其中13万公顷土地因镉含量超标而被迫弃耕。
耕地质量令人担忧,耕地红线几近失守,保护土壤的健康迫在眉睫。业内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土壤污染已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产品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正经历着由实验室研究向实用阶段的过渡,即将进入一个快速、全面的治理时期。
5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土十条”),政府治理土壤污染的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土十条”中针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提 出一系列严格保护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与会专家认为,土壤修复万亿元级市场盛宴或将开启。
目前,土壤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期,耕地土壤环境总体堪忧,局部地区耕地存在高污染风险。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副研究员李松认为,基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考虑,亟需分类施策,强化风险管控,开展农田土壤治理与修复,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认为,“土十条”将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定为“安全管控”,而非大刀阔斧地治理,这一定位非常切合环境土壤学的原理和土壤污染修复现状。
在责任主体方面,土壤修复产业遵循“谁污染,谁治理”以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即工业污染土地由污染方承担治理责任,无法溯源的地块则由政府先行 垫资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进行开发再利用。污染耕地则主要由政府投资治理。监管上,我国的工业污染土地管理涉及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个部委,多个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还有待明确,监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此外,农资产能过剩,加上经济形式的低迷,“土十条”的颁布无疑让从业者看到了新希望。华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学主任王德汉认为,功能性肥料或因农田土壤修复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工作由政府主导,每年维持在50亿元的市场空间。随着《土十 条》的出台,预计国家将在土壤修复行业投资25000亿元,平均每年5000亿,以重点支持推广土壤修复试点项目。业界预计,《土十条》中土壤修复市场规 模将远超大气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市场,接近10万亿元存量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有效市场规模。在此利好条件下,土壤修复行业将迎来投资热潮。
延伸阅读:
【关注】怎样修补我们的土地?
原标题:耕地红线几近失守 土壤修复将迎投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