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工程、百亿项目投入污染治理,五大湖生态向好的拐点尚未出现◆五大湖的五大忧一忧夺湖造陆二忧工业入侵三忧人为阻水四忧酷捕滥捞五忧农村污染◆一些地方限制开发性条款少、开发性条款多,基层政府对污染新源头管控不力◆我国的湖泊治理技术水平已不再落后于国外,但管理才是关键◆《瞭望》刊登三篇

首页 > 环境修复 > 流域治理 > 评论 > 正文

治理这么久 “五大湖”生态仍隐忧重重!

2017-05-08 13:59 来源: 瞭望 

“千亿工程”、“百亿项目”投入污染治理,五大湖”生态向好的拐点尚未出现

◆ “五大湖”的“五大忧”

一忧夺湖造陆

二忧工业入侵

三忧人为阻水

四忧酷捕滥捞

五忧“农村污染”

◆ 一些地方限制开发性条款少、“开发性条款”多,基层政府对污染新源头管控不力

◆ 我国的湖泊治理技术水平已不再落后于国外,但管理才是关键

◆ 《瞭望》刊登三篇报道,问策“五大湖”治理:

《“五大湖”生态环境“转势”艰难》

《五大淡水湖“病情诊断书”》

《问策大湖治理》

第一篇丨“五大湖”生态环境“转势”艰难

◆ 受夺湖造陆、工业入侵、人为阻水、酷捕滥捞和农村污染等影响,“五大湖”生态向好的拐点尚未出现,环境恶化的隐忧仍然存在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五大淡水湖,本应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景象。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今年在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四省采访发现,按照“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思路,国家和地方对“五大湖”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很大。

然而,受夺湖造陆、工业入侵、人为阻水、酷捕滥捞和农村污染等多向威胁,加上一些地方限制开发性条款少、“开发性条款”多,基层政府对污染新源头管控不力,“五大湖”富营养化等问题痼疾难除,“五大湖”生态向好“大拐点”尚未出现,环境恶化的状况仍未“转势”。

“千亿工程”、“百亿项目”投入污染治理

钟有国是江西省靖安县双溪镇副镇长,也是鄱阳湖五大河流之一修河支流北潦河的“副河段长”,负责辖区内7.5公里河道的水质和污染源调查。“我每天要巡查河道和河堤,如果发现排放污染物、非法捕捞等情况,要马上制止,或者向县里反映。”

据了解,江西有多位“省级河长”、近百名“市河长”、800多名“县河长”和上万名“乡、村河长”,他们负责包干了流入鄱阳湖的大小河流干支流。

在“蓝藻大暴发”后全面治污已持续10年的太湖流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相关地方正按照江苏省的部署,一边明察暗访,一边关停无力落实安全、环保生产责任的企业。洪泽湖区湿地在被列为江苏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后,“退渔还湿”、植物群落复建、截污带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在推进。

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勇说,江苏每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地方新增财力10%~20%用于太湖治理,带动全社会资金1000多亿元。2008年以来,太湖流域共关停化工生产企业5336家,太湖流域重点区域已经基本清空化工生产企业。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湖南省有关部门了解到,湖南整治洞庭湖污染,财政出资用于污染企业改造,还曾一次性砍掉234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近年来,环洞庭湖地区加快推进工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强化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湘江保护和治理重点工程已累计实施污染整治项目1740个,淘汰关闭涉重金属污染企业1182家,退出规模畜禽养殖场2273个。

安徽省环保厅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些年在治理巢湖流域水污染项目方面,国家和地方投入了上百亿元。按照“西北区域以污染治理为主、西南区域以污染预防为主、东部区域防治并重”思路,巢湖湖区加强生态修复、削减总磷污染负荷和减轻富营养化水平正在落实。

“五大湖”治污的五大隐忧

“五大湖”所在省份的多位受访专家、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得益于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近些年“五大湖”区GDP和人口总量大幅增长,但湖体水质大体稳定,局部湖区以及部分指标还有改善。但谈及对“大湖生态”的总体评价,多位受访者感到,仍存五大隐忧。

一忧夺湖造陆。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推行的“退田还湖”政策,曾让一些大湖重现“浩浩汤汤”。但近年来,侵占湖泊湿地建园区、盖住宅、办旅游等新一轮市场开发或“政府发展计划”,导致一些水生态良好的湖泊水域萎缩。

位于安徽环巢湖旅游板块的中庙半岛,现在是重点打造的3A级景区。一家企业开发的楼盘,位于滨湖观光大道一侧,总用地面积数十万平方米。“省会后花园巢湖最中央”成了广告语。小区物业人员说,业主来自合肥的居多。

有入驻项目,就可能有烂尾项目。在与中庙半岛的渔船避风港相连的巢湖“假日水镇”项目工地,施工塔吊锈迹斑斑,入口处荒草没膝。该项目由广东一家企业开发,2008年动工,已建成各类别墅5.4万平方米。中庙街道分管建工的党委委员张平介绍,项目因股东纠纷,已停建两年。按最新规定,环巢湖1公里范围内为禁建区域,不得再有新增项目。

位于巢湖中庙半岛的一个大楼盘,入住居民5000多户,小区内有一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去年11月7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曾看到,污浊的黑水直通巢湖。当时,物业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说,设计日处理污水5000吨的处理厂,已停用许久。

二忧工业入侵。

在鄱阳湖畔一家化纤厂附近,数百米的湖床呈现白色。深褐色污水流经处寸草不生,离此不远的碑石上,标注着地方政府批复的“候鸟保护小区”。

“污水腐蚀性和毒性太强,沾染数日后脚还痒。”据多位环保人士介绍,鄱阳湖部分水体化工污染问题严重,有些村的村民多年因体检不过关,无人能当兵。在一些水域,每年有污水的时候鱼虾要死两次。不少企业在汛期通过河流集中排污,有的地方化工企业偷排偷放等突出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

“五大湖”区及相关流域一些地方,如今有工业园区隐身滨湖“生态经济区”。但有的园区或企业看中的其实是大湖的“生态承载能力”、“污染扩散能力”。

在“五大湖”区一些地方,湖面上或入湖河流中,成群结队的挖沙船滥采乱挖,将湖床、河道破坏得千疮百孔。堆起的沙丘围成的死水坑里,臭烘烘的绿藻疯长。

湖边上,一些企业恶意超排、偷排。

有的将暗管布设在环保部门的自动监测点位前方,再引干净的水往监测点位流过;

有的将排污暗管从水下伸向河湖中,把污水“注射”进河湖肌体;

更有甚者,有地方在入湖河流边耗资数十亿元建了众多污水处理厂,但因管网配套不到位收集不到污水,沦为了摆设。

三忧人为阻水。

“五大湖”的多条入湖河流特别是支流上,电站、大坝林立,近些年还出现了非法利用风电和光电侵占岸线甚至水面的现象。

水量“收不抵支”加上气候变化因素,洞庭湖、鄱阳湖枯水季面积能急剧萎缩三分之二。有受访群众担心,如此下去,就会大湖变草原、大江变河沟,船舶搁浅,航道堵塞。


▲2016年10月7日,江西九江,鄱阳湖庐山市落星墩附近区域,随着鄱阳湖水位下降,曾经烟波浩渺的湖水已经变成一片壮阔的草原,丰水期需要乘船前往的落星墩景观,现在步行即可到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关权威研究显示,大坝会改变河流形态和径流基本特征,将河流生态环境变成梯级水库生态环境。如设计规划不科学,水温变化、下泄水含氮量增加、水体透明度变化、淹没和河流自然水位消失、阻隔、环境破碎等,对下游湖泊存在生态负面影响。

四忧酷捕滥捞。

电鱼、炸鱼、迷魂阵、船罾乃至筑坝、筑围“竭湖而渔”等违法渔业生产,让“五大湖”“毛鱼小虾”难有生路。受访专家介绍,“五大湖”水生动物灭绝或大量减少是一个严酷现实。需要警惕的是,随着一些地方部分物种特别是水生哺乳动物、大型鱼类等标志物种面临灭顶之灾,五大湖“生物完整性指数”有可能沦入最差等级。


▲洞庭湖区内高耸的钢丝围网。(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五忧“农村污染”。

“五大湖”区是传统意义上的鱼米之乡。但农村点源(生活污水、垃圾)和面源(农业生产污染)构成的“农村污染”问题严重。

洪泽湖不少湖面被围网养殖,圈圩密布湖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坐快艇调研时,时常迷路,不得不依赖导航。据洪泽湖相关管理部门介绍,养殖总面积按规划应为20多万亩,但实有70多万亩。在洞庭湖一些水域,多地圈圩导致“哑河”遍布,河内一汪死水,水质有的沦为劣Ⅴ类。

中央环保督查组在督查时指出,太湖流域内9000余家畜禽养殖企业,无治污设施的约占三分之一,一级保护区内约80%无治污设施。截至2016年7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就有1961家养殖厂,一些湖泊大面积草洲被犁成四方田块露出沙土,草洲边缘还筑有高大的围堰,经营者有水时在围堰里养鱼,没水时就围垦种植。

有研究显示,“五大湖”区一些耕地偏施氮肥导致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增加、土壤物理性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而滥用劣质磷肥则会带来砷、镉、氟、汞、铅、三氯乙醛等污染。日益增多的农村和集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让充当“接纳者”的大湖不堪重负。

“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上述问题,对“五大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

首先,必须警惕富营养化渐趋“病入膏肓”。

受访专家谈到,对于“五大湖”这类“温暖的浅水湖泊”来说,富营养化是一种会最终可能演变成“癌症”的水体“肥胖症”,不仅导致饮用水源受到严重威胁,水域生态功能如鱼类产卵场、生物栖息地、游泳或娱乐功能也面临丧失威胁。

据了解,目前“五大湖”沉积物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盐,内源污染负荷很大。风浪扰动使湖体沉积物与水体的营养盐交换十分频繁,能够迅速补偿水华暴发期间的营养盐需求。

随着湖水变浅、水域变小,“五大湖”上述问题若得不到应有重视,就可能面临日益恶化的危险。从目前情况看,“五大湖”代表富营养化的浮游藻型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稳定,也越来越顽固。

有受访专家认为,目前太湖已进入了中富营养状态。虽然治理力度大,但沉积物营养盐还在增加。2016年卫星遥感监测信息显示,太湖一遇水文、气象异动,蓝藻水华就可能随时暴发。

巢湖直追太湖进入了中度富营养行列。其中,西半湖问题突出,从空中俯瞰有时湖水如刷了“绿漆”。


▲这是2013年7月19日在安徽巢湖拍摄的出现蓝藻的湖水。(来源:新华社)

“五大湖”中,洞庭湖、鄱阳湖情况稍好些。但洞庭湖依然受总磷、总氮、粪大肠杆菌等污染问题困扰,一些水域狭窄、水交换不畅的水域水质还在恶化。东洞庭湖近年来已达到中富营养化状态并出现局部蓝藻水华,存在大面积暴发蓝藻水华的风险;鄱阳湖水质总体尚未完全摆脱下降趋势,水系一些河流Ⅰ、Ⅱ类水所占河流长度有下降苗头。

其次,必须重视湖泊加速退化难以遏制问题。

相关权威研究指出,长江中游以湖泊为代表的湿地受人类生产活动长期影响,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历史上看,昔日的云梦泽早已不见踪迹。曾“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支离破碎,一些曾经繁盛的物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湖泊的环境净化功能、水量调蓄功能等都在不断降低。

受访专家认为,湖泊退化会导致其所在地区水文格局和区域气候变化,进而导致这些地方生态承载能力、抗干扰能力、可恢复能力降低,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乃至丧失、多样性基因和各种化学元素灭绝、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永远消失等生态灾难。

对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湖区多位受访干部群众和业内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五大湖”面临的生态问题,“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其一,开发性条款多,限制性条款少。

多位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新侵湖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是当前仍未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相关地方的制度设计和实际执法依然单一从“促进发展”出发。例如,违法超标排污,环保部门只能一次性处以应征收排污费的数倍罚款,涉湖建设项目不经环评审批擅自建设,往往依法“责令补办”,而“责令恢复原状”缺乏强制措施。

其二,水域无序开放,缺乏监管。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走水路,奔小康”成了洪泽湖沿湖村镇的致富口号,鼓励圈圩和围网养殖。“有的农民借款投资搞养殖。一旦遇到清理整治,就坐在挖掘机爪子里,甚至还威胁要‘喝农药’。”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一位干部说,长期以来,水域的无序开发,缺乏基层组织的有效监管。甚至有的镇、村一级的组织还鼓励农民搞开发。江西省林业厅一位干部认为,一些乡镇政府虽在承包合同上注明了不能从事破坏行为,但出于利益考量,往往不会对农民的无序开发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其三,对控污的认知仍不到位。

“在有的地方,公检法等机关对民间环保诉讼案件,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甚至认为是‘小题大做’。当地群众也不了解应如何依法依规处理农业污染问题。种养业者尚未树立起绿色生产的理念,有的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出现了恶性循环的现象。”湖南、江苏及江西等地多位受访基层干部这样认为。LW

第二篇丨五大淡水湖“病情诊断书”

◆ 近日,国内众多专家对五大淡水湖“把脉问诊”,开出了“病情诊断书”。他们表示,尽管污染严重,但“五大湖”仍有抢救的“窗口期”。如不抓住“窗口期”强化治理,任其病情恶化,将导致“大病”积重难返。

鄱阳湖诊断报告


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胡振鹏认为,鄱阳湖面临水污染加重(败血症)、水质下降(白血病)、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肾衰竭)、枯水期提前延长(贫血)、河湖联通阻隔(前列腺炎)、湖面萎缩(肌肉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早衰)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鄱阳湖重症的‘窗口期’是5年。”胡振鹏认为,鄱阳湖目前处在一种中营养状态。在5年之内将进入富营养初级状态,治理难度将大大加大。

洞庭湖诊断报告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利强等专家认为,洞庭湖面临水体污染(败血症)、富营养化和蓝藻现象逐步加重(肥胖症和糖尿病)、河湖联通阻隔导致“水死”(前列腺炎)、生物多样性锐减(早衰)、围湖造田和采砂现象严重(肌肉萎缩)等系列问题。

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局长聂芳容等专家提醒,洞庭水如果放在太湖,其污染程度只高不低。幸运的是,洞庭湖水体流动性强,还能保持一个“亚健康”状态。但若不加紧“治病”,任其恶化,错失二三十年的“窗口期”良机,“亚健康”也许会转为重症。

太湖诊断报告


国内首位湖泊学博士、江苏省太湖办原副主任张利民说,太湖体态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时常还有口臭。水污染严重(败血症)、生物多样性锐减(早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肥胖症、“三高”、脂肪肝)。

“从根本上治理好太湖,有近10年的窗口期。”张利民说。

洪泽湖诊断报告


对洪泽湖研究了20多年的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王国祥认为,洪泽湖曾犹如巨人般抵御着淮河滔滔洪水,但如今面临高污染负荷(高血脂)、高强度生产(过劳病),更有采砂抽空巨人立足地(腿肌无力),排水不畅(前列腺炎),加上湿地退化(肾衰竭)、湖面萎缩(肌肉萎缩)、水质恶化(败血症)、生物多样性减少(早衰症)、水华暴发(白血病)多种疾病。

“巨人如今不堪重负,摇摇欲坠。再展雄风,唯有减负降压,休养生息。”王国祥忧心不已。

巢湖诊断报告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高俊峰等专家认为,巢湖是全国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淡水湖之一。富营养化状态达到中度或重度(肥胖症、糖尿病、脂肪肝),水体自净能力明显下降(胃溃疡)、湖泊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肌肉萎缩)、湿地严重萎缩和生物多样性锐减(早衰)、生态功能急剧退化(内分泌系统紊乱)等等。

受访专家提醒,要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巢湖流域水污染问题,“十三五”期间在全面、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加大流域尺度的治理力度,至关重要。LW(注:湖泊“病症”为本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拟人化”表述,非学术研究)

第三篇丨问策大湖治理

◆ 摆脱大湖治理之困要协同统筹、标本兼治

采写记者丨苏晓洲 王立武 秦华江 周楠 吴钟昊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研究者认为,“五大湖”水环境治理要摆脱成果局限于“点”、很多措施还在“试”的面貌,进一步激发治理带来的生态边际效益。必须要深入下去,投入更多的资金、力量和资源,实行协同统筹、标本兼治。

划出湖泊生态“红线”

有受访专家认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湖泊治理技术水平已不再落后于国外,有的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但是,湖泊治理技术是支撑,管理才是关键。要像我国划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亟须为“五大湖”这样具有重要区域生态战略地位的大型湖泊开发划一条生态“红线”。

只有首先划出了湖泊生态“红线”,遏制边治理边污染、边保护边破坏的现状,治理技术措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这条生态“红线”应包括水域面积控制线、绿化控制线、建设控制线等。需设立生态核心区域,禁止一切水产养殖和航运等开发利用项目,以确保湖泊的多样性“标本”得以保存。核心区域外还应设立缓冲区,避免外来干扰,减少人类活动对于核心区域的影响。缓冲区以外的区域,也应强制进行综合性规划,明确怎么保护、开发、治理。

长江水利委员会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少林说,关键在于执行力。他认为,应将湖泊的生态“红线”作为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作为地方落实中央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最重要抓手之一,推动从“河长制”到“河长治”。

一位安徽省环保干部认为,在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的问题暂时不能彻底解决的背景下,可以先行破解执法困境。相对集中湖泊行政执法权,统筹各个部门涉湖执法力量,相关涉湖管理部门将各自执法权限授予统一的湖泊执法机构,让红线真正“带电”。

“一湖一策”标本兼治

为了使“重病缠身”的“五大湖”重现秀丽容颜,各地政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巨大的投入尚未真正带来预期的结果。受访专家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时间来,湖泊治理和保护方略的针对性仍然不够。

五大淡水湖泊,不仅湖泊成因各异,其周边的生态特点、流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迥异,其受污染的种类和污染状况也各有不同。从湖泊承担的供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旅游等主导功能上看,即使在同一湖泊,不同湖区承担的主导功能以及各主导功能的重要性位序也会有较大差异。

湖泊学博士、江苏省太湖办原副主任张利民说,要根据湖泊承载极限等因素,实行一湖一功能的定位。既统筹湖泊流域水循环及其伴随过程,又结合该湖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特色,充分考虑技术、经济层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湖泊治理和保护的优先措施,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具体说来,就是要实施“一湖一策”,

从流域层面研究江湖、河湖关系演变,协调防洪、蓄水工程布局与水质改善、生态保护要求;

从时空尺度研究污染分布、结构特征及迁移变化,源头减排、过程净化、末端扩容并举;

从湖泊水文特性出发研究水质与水量、水流、水位的内在联系和响应关系,优化闸坝调度和调节水文要素,发挥水流自净作用。

经过二十余年的湖泊治理探索,各地又迎来最新一轮治理规划,基本特点是引入“全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一位受访专家表示,湖泊全流域综合治理的路子是找对了,但要注意,复杂的湖泊污染问题仍需要辩证分析,还需要研究跨流域、跨地区统筹协调、共同治理,这样才能达到“精准治湖”目标。

特别是“五大湖”,除洪泽湖外,都是长江流域的“棋子”。有专家说,要治理湖泊,就不能不管长江。必须以长江流域为单位,将各自的治理工作置身于整个长江流域水治理的大背景下去统筹规划:

在流域层面统筹考虑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河流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监控预警等研究内容,强化流域顶层设计;

建立流域统一高效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解决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的跨界责任落实问题;

按流域进行成果集成,凝练流域共性技术。

创新融资模式突破资金瓶颈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两级财政分开后,地方政府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出资的主体之一。保运转、保民生之外,所增加的湖泊治理这笔投入,从何处来?

西洞庭的湖南安乡县一位财政部门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安乡县年财政收入4.8亿元,人均财力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即使全年连一座公厕都不建,保运转还差11亿元。“不少需要县级财政出配套资金的治理项目,我们都不敢接。”

为资金犯难的不只是安乡县。安徽最早提出的口径是,环巢湖生态修复一二期项目总计投资300亿元,而到2012年时一期工程投资预算已超过500亿元。而最新的数据是,包括新筹备的三至五期项目在内,环巢湖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总投资额1420多亿元,这还不是最终决算数据。

一位受访专家介绍,地方财政资金压力大的同时,国家各部委基本上从各自职能出发,分别从防洪、污水、垃圾、水利、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给予支持,要求项目建设内容必须单一,不与其他建设内容相融合,这就出现了上下左右难以形成资金合力的问题。

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洞庭湖调研后建议,建立国家中央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同时积极考虑引入社会投资、捐赠和国际资金。优先考虑民生,特别是优先补偿湖区人畜饮水等基本生存保障的项目,推动湖区产业转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湖区人民自力更生,休养生息。

中国水环境集团有关专家表示,各级政府要主动拆除民营资本进入“五大湖”区公益事业项目的壁垒,创造条件构建新的融资机制。如BOT模式、公私合作等,以促进在湖泊流域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民营资本进入,从而增大设施的建设规模并提高运行效率。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尝试施行排污权交易制度。

安徽省巢湖市一位负责人则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巢湖筹措治理资金的机制值得借鉴:合肥市政府多渠道筹措巢湖专项资金池,实行专户管理,专项用于工程项目资本金和债务本息偿付。资金池来源为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其中,有水利建设资金的50%、经营性用地出让收入的5%、预算安排的资金(原则上按上年度地方财政收入决算数的1%安排)、水利部专项补助资金、部门争取的中央和省补助资金、国债资金、巢湖生态专项资金专户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当以上资金仍不能满足需求时,由合肥市本级财力统筹解决

原标题:治理这么久,“五大湖”生态仍隐忧重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