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六安就《六安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规划将围绕先进环保产业如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固体废物处置、环境监测、智慧环保等研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装备,推动先进环保产业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同时就重点项目

首页 > 大气治理 > 脱硫脱硝 > 烟气脱硫 > 政策 > 正文

面向苏伊士等招商!六安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

2022-05-06 15:05 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 

日前,安徽六安就《六安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规划将围绕先进环保产业如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固体废物处置、环境监测、智慧环保等研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装备,推动先进环保产业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同时就重点项目(泓济环境环保装备智能制造项目、霍邱海创环境垃圾发电项目、明盛环保建筑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利用、日处理6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乡镇污水处理委托运营ppp项目等等)向苏伊士集团、中节能、国祯环保、中岳环保、安徽创美环保科技等公司招商。详情如下:

六安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目录

序言 3

一、发展基础 4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

(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4

(三)集聚态势初步显现 5

(四)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5

二、形势分析 5

三、总体思路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四)产业布局 11

四、重点领域 13

(一)高效节能产业 13

(二)先进环保产业 15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8

(四)节能环保服务业 21

五、主要任务 23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24

(二)产业体系打造工程 25

(三)双招双引推进工程 27

(四)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28

(五)重点项目引领工程 29

(六)区域合作深化工程 31

六、保障措施 32

(一)强化组织领导 32

(二)强化要素保障 33

(三)强化考核评估 33

(四)强化宣传引导 34

(五)强化政务服务 34

序 言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涉及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等,产业链长、市场需求大、社会影响广,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是我市加快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时期,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实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依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提出总体思路、发展重点、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是“十四五”时期六安市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规划以 2020 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从业主体达*家,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绿色低碳引领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升,绿色工厂与绿色园区建设升级,初步形成涵盖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产品制造、节能环保服务业的产业体系。节能型电机、变压器、特种泵,节能玻璃、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等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具备一定发展基础。资源循环利用逐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江淮电机参与国家级新产品开发11项,拥有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授权专利45项,综合实力位于全国中小型电机行业前列。世林照明“聚力LED照明产品研发,拥有一流的LED照明技术团队和全系列LED产品的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索伊电器制造是1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智慧餐厨项目工程列入省“十四五”智能家电产业重大项目。阳光照明电器研发团队累计参与和起草国家标准5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恒创环保建材加气混凝土防火性能达到国家一级防火标准。

(三)集聚态势初步显现

全市拥有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家,金安区节能电机产业集群、开发区智能厨房产业基地等迅速壮大。江淮电机成为中小电机行业中产业规模大、产品系列多、服务网络完善,位列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世林照明拥有国内最大的照明及LED光源生产基地,“SHILIN”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世林照明品牌荣获中国照明灯饰行业“十大年度品牌”称号,LED照明产销规模位居全国前20位、安徽省首位。依托市环保联合会形成的制度优势,组织成立六安市节能环保产业协会,助力节能环保产业招大引强和接链补环。

(四)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低碳城市试点、魅力中国城十佳城市成功创建。霍山县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小组成立。对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名称,建立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名录库。持续推进“四送一服”,第一时间公布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结合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要求,主动深入企业,帮扶查找化解问题。

二、形势分析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发展模式在全球兴起,世界各国和经济体纷纷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安徽和六安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席卷全球,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环保产业正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后疫情时代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需求更为迫切,有利于我市依托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变,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变革带来新空间。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步伐加快,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突破性技术和产业机会。5G、物联网、人工智能、石墨烯、量子科学、基因工程和可控核聚变等技术突破,不断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从根本上重塑生产生活方式,我市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赋能节能环保产业前景广阔,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提质增效。

战略叠加带来新优势。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我省重点加快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我市承接南北和贯通东西的区位优势正在形成产业优势,革命老区的人力资源正在转化为人才资源,战略叠加有利于我市发挥左右逢源双优势,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能级。

同时必须看到,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区域竞争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随着全球和区域性的环境危机升级,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的关键领域,我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节能环保产业正在从寡头引领、众多国家跟随逐渐演变成全球范围内百家争鸣、共同发展的局面。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愈加显现,对节能环保产业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世界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国内大批先发城市将节能环保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起步早、规模大、实力强,同时利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资源。与先发城市相比,我市在区域竞争中没有明显优势。

从自身基础看,我市节能环保产业支撑不足、产业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效用较弱,与省内合肥、芜湖、马鞍山及沪苏浙发达地区发展落差明显。节能环保企业创新能力较低,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仍有升级空间,产学研结合发展需要更加紧密,技术研发投入应根据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补足。同时,我市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总的来看,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要辩证认清形势环境,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扬长补短抢抓新机遇,于变局中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将潜在机遇转化为现实发展动能。

三、总体思路

紧抓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机遇,以绿色化、智能化、特色化、集聚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链条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重点领域,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和技术领军企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实现六安环保产业快速、提质、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市加快打造绿色振兴新高地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应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满足市场需求。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绿色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资源 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深耕“科创+产业”,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立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关键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攻关。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突出优势,联动发展。依托全市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强特色优势领域,挖掘培育新兴优势领域。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优、发展潜力大、上下游关联度高的细分领域重点错位发展。鼓励支持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差异化发展。

坚持龙头引领、集群发展。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引导关联企业向重点区域集聚,加快形成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强化市县联动,聚力“双招双引”,多层面开展人才、技术交流,多渠道引进外资和内资,着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竞争力强的现代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基本构建,成为六安市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亿元,年均增长*%左右,占全市地区生产总*%以上,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突破*家。成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部分领域创新能力跻身国内或国际前列,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企业实力稳步攀升。做大做强重点企业、扶持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涌现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自主品牌。到2025年,力争培育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家、1亿元的企业*家。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抓住长三角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先发机遇,瞄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高端环节、供应链薄弱环节,开展强基、延链、补链、强链行动,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集聚态势加速构建。“一核两轴多点”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节能电机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以绿色照明和绿色建材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基本建成。重点企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部分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1.png

(四)产业布局

坚持精准化、特色化、差别化发展道路,依托各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遵循节能环保产业分布规律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突出特色为原则,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核集聚、两轴带动、多点支撑”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

一核集聚:依托金安区、裕安区,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打造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核心集聚区。

两轴带动:依托霍山县和舒城县重点发展节能照明等产业,依托霍邱县和叶集区重点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打造功能突出、错位发展的高效节能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轴。“两轴”成为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多点支撑:统筹兼顾其他区域,依托霍邱县、金寨县、裕安区、市经开区等县区,重点发展节能电器、绿色建筑、资源循环利用、先进环保、节能环保服务业等产业,努力形成点状分布、覆盖全市的节能环保产业支撑体系。

2.png

四、重点领域

聚焦“十四五”时期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减污降碳和环境服务需求,依托我市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势,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特点,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业等产业,不断提升技术研发、引进、转化、应用能力。

(一)高效节能产业

坚持“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方向,做大做强节能电机、节能压缩机与节能电器、绿色照明、绿色建材产业,着力突破技术研发水平,大力促进技术产业化,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工业绿色发展能级。

节能电机。重点发展稀土永磁电机、高中低压变频调速装置、特种泵以及节能装备关键零部件。围绕电机电泵产品能效提升,推进机电装备产品整体化设计,加大新型绝缘材料、高端轴承、变频器等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研发。重点提高沸腾泵等特种应用领域电机的差异化设计和智能化水平。鼓励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向下游延伸,联合整机装备企业合作开发一体化设备,支持企业进行机泵节能与管控系统的开发和示范应用。

节能压缩机与节能电器。围绕压缩机能效提升,加大高效换热器和替代制冷剂的研发力度,加大磁悬浮离心压缩机、螺杆式单机双级压缩机、变频涡旋压缩机、直线压缩机、数据中心和 5G 通信基站专用制冷压缩机、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等节能高效压缩机及系统供给,推广冰(水)蓄冷、空冷机组高效节能、空气源热泵、热电联产及热电冷三联供等技术应用。支持电器生产企业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开发“能效领跑者”“能效之星”“绿色设计产品”等高效节能产品。

绿色照明。重点发展LED、Micro-LED、Mini-LED显示技术,提高LED照明器件的智能化控制水平,探索发展深紫外及超高光效产品的研发与示范应用,支持 LED 照明产品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

绿色建材。重点发展新型节能玻璃、外墙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产品和装备。大力发展建筑模块化技术、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鼓励开发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积极推广高性能减隔震技术和产品、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和热反射膜。开发推广低辐射玻璃、真空玻璃、镀膜玻璃、高透光隔热玻璃等高性能节能玻璃,发展节能门窗、轻量化节水型卫生陶瓷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开发适应“海绵城市” 建设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强地面建材。引导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等建材的应用。鼓励使用相变储热混凝土、相变建筑材料等节能功能建筑材料。

专栏3 高效节能产业化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江淮电机、祥安热能设备、金泰大川、安徽伟宏、浙江丽人木业集团、深圳金正方科技股份、安徽高迪科技、安徽建玻玻璃制品、安徽蓝实玻璃科技、安徽一路明光电科技、中岳环保、安徽皖翔电力设备、安徽成美新型建材、尚亿科技、金寨嘉悦新能源科技、金寨赛拉弗能源科技、阳光照明电器、智通新能源、雅迪机车、中轩新能源科技、金正方科技等

重点项目:江淮电机大型电机生产及变频器生产技术改造、节能高效电机生产项目、祥安热能设备生产锅炉配件项目、热能设备制造二期项目、电机数字化车间运行管理新模式智能制造、超高效电机机组绿色设计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项目、金泰高效电动机生产建设、大川年产10万台电机生产、安徽伟宏年产20万吨装配式绿色建筑钢结构制品项目、丽人新型环保竹香板项目、金正方智能电表及节能设备生产基地、建玻新型电器及节能玻璃生产、蓝实特种玻璃制造、一路明节能灯生产、中岳环保设备加工制造、智能化电力节能装备和新型特种电缆、成美新型建筑材料、尚亿科技节能环保型热能设备生产、金寨嘉悦新能源二期5.0GW高效电池片( TOPCon)生产项目、年产1亿套绿色照明光源和500万套灯具产业化项目、赛拉弗1.8GW光伏大尺寸全兼容组件及1GW异质结电池片生产线项目、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雅迪电动车产业园项目、中轩新能源科技年产3500万伏安时项目、金正方科技能电表及节能设备生产基地项目等

招商对象:江苏惠电科技、石家庄宝石瑞铭塑钢制品、华微电子、森奥达科技、佳木斯电机、雷士照明、佛山照明、奥拓电子、杭州瀚隆门窗、国开新能源科技、苏州中方财团控股、西安隆基清洁能源等

(二)先进环保产业

面向“美丽六安”建设目标,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围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研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装备,推动我市先进环保产业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

水污染防治。重点发展水环境生态修复、工业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技术和装备,支持发展水污染防治新型试剂、膜材料、高效曝气设备、过滤膜组件等关键设备组件,

加快推广磁微滤净水、好氧生物流化床污水处理、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高效脱氮除磷表曝型氧化沟工艺、污泥脱水处理以及地表水体生态修复等技术应用。支持研发推广自流式、无动力、低成本、易维护的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支持重点突破高盐工业废水、含氟废水、垃圾渗滤液等高效处理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支持工业废气处置、汽车尾气达标排放、餐饮烟气治理、室内空气净化、高效除尘、VOCs 无组织排放治理、臭氧污染防治等领域材料、技术、工艺、产品和装备研发。重点支持发展大型工业锅炉、冶金、建材、化工炉窑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升级及装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和技术配套。积极发展高效工业可燃废气净化及资源化技术装备,进一步研发锅炉、炉窑超低排放技术装备。积极发展废气中重金属、二噁英、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温室气体污染物治理等技术装备。

土壤污染防治与固体废物处置。重点发展土壤污染监测、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领域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用薄膜等产品应用。重点支持土壤污染快速检测、污染地块高效修复技术设备研发。聚焦污泥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处置、医疗废弃物处置等领域,加快发展污泥热解处理、干化和清洁焚烧、一体化污泥高干脱水等技术。支持推广聚乳酸(PLA)等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支持研发智能化危险废物收集系统和清洁焚烧装置、污泥半干法处理或炭化成套设备等,提升固废无害化处理水平。探索开展矿区土壤污染等治理和修复,研究矿区塌陷区土地复垦技术和产品。

环境监测。重点支持自然土壤水质、工业污水废气、机动车尾气等环境监测关键元器件、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 加快发展激光诱导探测、臭氧激光雷达、便携式监测等设备和技术。推广传感网技术对电机运行状态实施监测应用。支持开发高精度、智能化环保自动控制系统及各种在线检测、数据采集和远程终端控制系统。

智慧环保。依托环境大数据平台,重点围绕大气、水、土壤、噪声、固废、辐射、环境监管等领域,开展大气新型污染物、空气环境颗粒物、工业排放气体在线监测计量、水质生物毒性监测、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等技术研究。推动在线监测技术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支持开展环境数据收集、传输、整理、分析技术和软件研发。

专栏4 先进环保产业化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安徽泓济环境科技公司、江淮、安徽至臻科技、明天节能、思源净化、安徽华锐新材料科技、安徽零界净化设备、六安秦风气体、中科新天地(合肥)环保设备、安徽平桥联合环保科技、常熟奇艺包装材料、安徽恒信通智能科技、浙江金汤新材料、中创链金、豪瑞德机械制造、恒源机械、零界净化设备等

重点项目:马钢张庄特大型地下铁矿全资源化无尾排放绿色开发项目、泓济环境环保装备智能制造项目、信息化系统与智慧环境运营平台升级、江淮朗格变频器及控制器、至臻环保设备生产、明天节能环保污染处理设备、思源净化环保设备、有机废气综合治理先进技术装备及产业化、德佩日虹环保、利镀环保设备生产、年产10万吨炭黑新材料、微孔滤膜高分子材料及组件和高端净化产品及设备生产、秦风日产180万方工业气体项目、中科新天地有机废气综合治理先进技术装备及产业化、联合环保科技机动车尾气处理液、奇艺年产50000吨可降解新材料、恒信通环境检测系统设备生产、TPU环保高分子新材料、中创链金200万吨/年废钢加工、地矿及有色金属探测分析实验室项目、恒源机械高端水利水工机械产业项目、零界净化设备微孔滤膜高分子材料及组件和高端净化产品及设备生产项目等

招商对象:中岳环保、瑞瑶环境科技、国祯环保、东华科技、安徽璟毅科技、舜禹水务、通源环境、福建兴恒机械科技等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重点支持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我市向“无废城市”迈进。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磷石膏、煤矸石、尾矿、石膏、冶炼渣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提升资源综合利用高效化、高值化水平。支持利用不同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高性能混凝土和混凝土制品技术。推广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制造高透水性生态陶瓷砖技术。支持有色金属矿、铁矿等先进的富集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研发。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支持发展报废汽车、废旧电子电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废杂金属、废纸、橡胶、塑料等“城市矿产”分类回收利用技术装备,重点推广稀贵金属精细分离提纯、塑料改性与混合废塑料高效分拣、废电池全组分回收利用等技术装备。

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工业领域鼓励实施循环水处理技术、水质分级梯级利用技术、有机废水处理回用技术、变频节水系统等节水技术。生活领域推进居民住宅小区、医院、学校、机关、服务业等单位中水处理设施建设。农业领域推广输水明渠防渗、喷灌、微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

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农业固体废弃物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技术装备,促鼓励农林废弃物多元化应用。支持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

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重点支持集成化、自动化、低成本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和装备发展,推广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支持发展厨余垃圾生产生物柴油、沼气、土壤改良剂、生物蛋白等技术集成应用。

专栏5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霍邱海创环境、齐胜再生资源、安徽博联纤维、金寨宏远生物科技、安徽鑫淼橡胶再生资源利用、康庄大道物资再生资源利用、明盛环保、国科环保、英科实业、乾农科技、中衍资源集团、安徽润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霍邱县李大庆再生资源、安徽银嘉新材料、安徽绿科再生资源、安徽铭沐电力科技、安徽创宇新材料科、巨鼎弹性体科技、霍山民盛环保科技、中久润滑油、易成再生资源、金寨县弘远农业科技、南方水泥、汇科木业、金竹生物基新材料、荣冠木业、徽海恒防火材料、盈润门窗科技、高迪环保、英科实业等

重点项目:霍邱海创环境垃圾发电项目、冯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项目、博联纤维年产8万吨纤维项目、金寨县秸秆资源化利用、冯井资源循环化利用产业园、润地宝生物科技公司年产5万吨有机肥、冶金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10万吨废旧轮胎资源利用、魔方式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项目、霍邱县吴集铁矿(南段)矿山深部开拓与技改工程、明盛环保建筑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国科环保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英科实业10万吨多品类塑料瓶高质化再生、特大型地下铁矿全资源化无尾排放绿色开发项目、绿科建筑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乾农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开发、冶金固废综合利用、润展再生资源综利用、年产4万吨化纤再生聚酯资源综合利用、银嘉生物降解材料生产、绿科年处理700万吨建筑垃圾、铭沐可降解秸秆餐具生产、创宇炭电极材料、巨鼎新型环保橡塑制品、明盛环保建筑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利用、中久润滑油30000吨/年废润滑油再生利用项目、易成再生资源(报废汽车)回收及零部件再制造、金寨县秸秆收储及秸秆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六安南方水泥粉磨站生产线绿色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E0 级环保型 OSB(定向刨花板、欧松板)项目、年产30万吨生物基新材料和5万吨纤维模塑项目、年产18万m3定向结构欧松板生产项目、年产40万平方米玻璃制品生产线建设项目、金属门窗制造项目、高迪环保固废“循环经济”和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英科实业10万吨/年多品类塑料瓶高质化再生项目等

招商对象:苏伊士集团、山东金元铝业、安徽创美环保科技、安徽汇泽通环境科技、合肥博学机械、安徽绿科再生资源、六安市汇科木业等

(四)节能环保服务业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结合改善环境质量和治理污染的需要,开展环保服务活动。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

节能服务。以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能耗在线监测、节能咨询、节能诊断、水平衡测试、水效评估为重点,支持节能节水服务业发展。鼓励节能装备生产企业积极开展服务化转型,为用能单位提供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后期运维等系列服务。鼓励节能服务公司整合上下游资源,为用能单位提供诊断、设计、建设、运维等“一站式”节能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鼓励节水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节水诊断、节水型载体创建技术服务。

环保服务。推动自动连续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一体化运 维服务,推行环境工程咨询、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污染第三 方治理和环保服务总承包,支持生态修复、环境风险损害鉴 定评估、碳交易、用能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环境物联网等 新兴环保服务业。推广合同环境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服务模式。探索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模式,推行环境治理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推进环境监测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

专栏6 节能环保产业化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美自然环境科技、金寨海创环境等

重点项目:乡镇污水处理委托运营ppp项目、日处理6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

招商对象:中节能国桢环保科技等

五、主要任务

聚焦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围绕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深度融入长三角节能环保产业一体化发展,加速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稳步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把创新摆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校院协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有机衔接。

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节能环保领域现有创新载体,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和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积极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沪苏浙科技资源,引导和支持企业争创“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一室一中心”等省、市创新平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强中科院、中国科大、合肥工业大学等“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实研发队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提出重大科技需求和项目建议,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奖补力度。支持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鼓励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支持企业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支持。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聚力攻坚节能环保产业“卡脖子”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依托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细分领域产学研用结合和成果产出转化,提高先进关键技术的产业转化率。支持政府股权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上海科创板、深圳创业板上市融资。依托技术交易、展会推介、政府购买等方式促进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支持企业申报节能环保领域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落实专利工作资助和奖励办法,鼓励企业申请专利。

(二)产业体系打造工程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软件、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骨干企业+配套”,强化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增强产业特色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积极承接沪苏浙等节能环保产业转移布局,实施产业链关键环节重大项目。落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加大对首次投放国内市场、具有核心知识产权但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重大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省内、长三角、国际合作,鼓励优势企业并购重组。

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结合六安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眼未来产业发展,服务于绿色发展重大需求,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梯次培育“专项——工程——基地——集群”,重点打造节能机电产业、绿色照明和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基地)。实施县域错位发展工程,支持各县区立足自身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等因素,打造1个主导产业、1至2个特色产业,加快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及集聚集群发展。

实施产业示范计划。加快培育节能环保领域示范企业,引导企业积极争创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大力推行工业绿色设计,鼓励节能环保企业规范发展。加快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高效化、高值化利用研究,重点支持动力蓄电池、农作物秸秆、废旧家电、玻璃纤维等资源综合利用和高端再制造。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深度融合“互联网+”、PPP、EPC 等新兴服务模式,激发服务活力,提高服务水平。

(三)双招双引推进工程

坚持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一号工程”,把做实做强做优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及关键环节,强力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引进一批高能级的头部企业和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团队),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快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充分运用专业招商、委托招商、“基金+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线上招商、开展敲门招商等模式,围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服务四个产业细分领域逐确定重点招商地区和企业,明确主攻方向,提高“双招双引”成效。分产业建立与国家级、省级行业协会商会等战略合作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路线、招商重点等决策支持。积极参加进博会、中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推广我市优秀项目和技术。坚持市(区、县)联动、政策叠加,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集聚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把人才集聚放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培育工程,引育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依托六安大学科技园、六安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节能环保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端平台。鼓励市场主体与本地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对接,共建产业学院,围绕产业紧缺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支持“凤还巢”,依托中小企业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兴业。不定期向企业征集岗位需求,组织节能环保企业赴各类院校开展专场招聘工作。

加快技术产品推广。每年遴选一批节能节水环保先进技术、产品,编制《六安市节能节水环保产品、技术推荐应用导向目录》。鼓励企业开展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和国家级绿色技术申报,在全省、全国开拓市场。鼓励节能环保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专业会展,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提升企业知名度。围绕空压系统、电机系统、工业锅炉等关键用能设备以及源头替代、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清洁生产重点环节,开展节能环保技术产品装备专项推介会,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强化供需对接,进行针对性推介,促进技术产品应用落地。

(四)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政府扶持引导和协会协调联动作用,打造大企业创新创业生态圈,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

激发产业市场主体活力。组织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知识普及、宣传教育、行为引导、典范创建等主题活动,倡导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比例,激发绿色消费市场活力。支持创新型、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及其突出生态价值体现的生态保护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基金返投作用,加快推进证券化进程,打好财政、融资、招商、政府基金“组合拳”,广辟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金渠道。支持市场主体依托我省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参与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

做精做优中小企业。引导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精特新” 企业。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项目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 专业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成本。鼓励中小企业瞄准市场空白,为终端用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高性能产品或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开展“四送一服”,指导中小企业破解融资、技术、人才等发展瓶颈,助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建立骨干企业库,在投资项目落地建设、企业创新、开拓市场、生产经营等方面优化服务,遴选一批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打造**家产值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支持重点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加快建设研发产业化项目,鼓励通过上市、并购、对外投资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快速提升企业规模和水平。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与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的深度重合创新,实现腾“云”高飞。

(五)重点项目引领工程

精心谋划、深度挖掘、差异化布局具有引领、支撑、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全面提升项目品牌力、竞争力、影响力,力求我省战略布局的重大项目落地六安。

做好重点项目谋划。围绕重大项目的实施背景、定位规划、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及进展情况进行研究,精心论证储备,开展可行性重大项目谋划。深入研究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主动对接国家中长期规划、“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抢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G60科创走廊等重大战略机遇,吃透各项政策精神,提高捕捉、整合、加工政策信息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谋划重大项目。围绕节能环保产业细分领域,重点谋划一批增后劲、管长远、带全局的重大项目,着力引进高质量、高技术、高层次的好项目,聚集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强化重点项目管理。建立市、县(区)两级重点项目库,按照国家宏观政策、六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及入库项目成熟度等依据,完善前期项目库、待建项目库、在建项目库、建成项目库子项目库建设,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储备、论证等分类管理,定期汇集和发布信息,确保重点项目集中谋划与动态管理有机结合。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制度建设,明确储备范围、工作程序和推进机制,合理进行项目规划,严把项目入库条件,提高备选项目质量,并强化储备项目库动态管理,做到常年筛选、动态跟踪、滚动储备、主动上报沟通。建立重点项目责任包保和季度调度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做好项目土地等要素供给,加快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六)区域合作深化工程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探索产业分工深度合作模式,争取更多长三角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资金、人才汇聚六安。

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上海、杭州、南京、无锡等沪苏浙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城市对标对接、合作共进,在创新能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等领域深度合作。主动对接G60 科创走廊,鼓励支持与长三角合作设立“创新飞地”,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六安的合作模式。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支持我市创新主体在科创平台、人才、技术等领域与沪苏浙全面合作,协同推进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参加长三角地区举办的节能环保产业相关展会、论坛及招商推介。每年选派一批干部和企业家赴到长三角地区党政机关、重点企业、中介组织、投资机构、大数据中心、行业协会商会等学习、交流、对接,拓宽视野、启迪思维,提升干部和企业家能力素质。

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建设。围绕省域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参与合肥都市圈建设,推进合肥六安同城化发展,辐射带动合六经济走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依托六安高迪环保院士工作站等重大平台,深度对接合肥市蜀山区 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马鞍山市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基地、淮南市国家首批资源循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滁州市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以水、大气、土壤、重金属等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高效节能材料产品为突破口,推进环境技术研发、第三方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节能电机、绿色建材、绿色照明等产品研发,填补国内空白,打破行业技术垄断,实现进口产品国产化,整体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

全面加强与省内其他重点城市合作。加强与铜陵、阜阳等市,在资源循环利用、“城市矿山”等领域深度合作,探索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多种合作模式。支持我市市场主体与省内宿州、淮北等市共建共享创新资源、互动对接创新项目。

六、保障措施

遵循国家、省市有关规划实施管理要求,坚持目标引领、项目支撑、要素保障,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扎实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确保规划各项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一)强化组织领导

参照省节能环保产业运作机制,建立市政府领导牵头、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全市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得到落实。充分发挥市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小组作用,加快推进规划政策落实、扶持计划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探索组建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知名专家以及企业、科研院所、商协会作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智库合作,做实规划咨询、建言献策、调查研究、政策策划、项目招引等工作。

(二)强化要素保障

加大市级财政资金倾斜力度,支持节能环保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工程。争取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金,切实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综合运用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直接补助等方式,建立健全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合的多元化扶持方式,重点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技术、示范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亩均效益评价,加大存量土地资源挖潜力度,有序解决闲置低效利用土地问题。加大土地供应力度,统筹工业用地,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大创新型产业用房供给,允许符合条件的闲置产业用地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

(三)强化考核评估

加强规划实施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加强节能环保产业运行形势分析,强化动态管理,提高规划实施效果,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和潜在性重大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和措施。建立规划实施定期考核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评估,全面客观评价规划落实情况,定期通报项目建设情况,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纳入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考核评价。密切关注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规划实施重点、政策举措及保障机制。建立精准化、多样化激励机制,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县区和有关企业给予表彰激励。

(四)强化宣传引导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积极宣传推广绿色认证标识,引导消费者和企业选购高效绿色产品和设备。鼓励企业实行绿色产品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引导公众绿色消费,提高绿色家电、绿色建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节能环保产品、再生产品等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借助电视、报纸、微信等渠道,公布解读产业政策,发布项目招引清单,晾晒产业进展成效,营造节能环保产业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五)强化政务服务

每年举办一次节能环保产业专题培训班,交流经验做法,学习前沿政策,了解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特点,提高相关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形成尊重企业家、激励企业家、保护企业家、服务企业家、关爱企业家、培养企业家的良好局面。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企业家建言、协会献策、专家咨询、第三方评估机制。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帮助企业全面用好、用足政策,解决企业合理诉求、宣传惠企政策信息、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协助企业创新发展。


原标题:关于公开征求《六安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