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有一张新面孔引起大家注意:水生态环境司司长黄小赠首次出席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公开资料显示,黄小赠历任原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副司长、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援青)、水生态环境司一级巡视员。如今,他接过了接力棒,执掌水生态环境司。
发布会上,黄小赠全面回顾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和成效,并拿出了下一步的治水路线图。
谈过去:
这是了不起的历史成就
国家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0.5个百分点听起来似乎很容易,可要是基数只有1.2个百分点呢?
达到Ⅱ类水质是什么概念?在我国的国家水质标准中,Ⅱ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可曾想过曾经泥沙俱下的黄河干流全线已经达到饮用标准?
24.5万公里是什么距离?沿着赤道线环绕地球一圈的距离约4万公里,24.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6圈。这是参与排污口排查工作人员走出来的距离,累计查出入河、入海排污口近23万个,目前约1/3已完成了整治。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进入啃硬骨头、下足绣花功夫的阶段,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难得。
黄小赠介绍,过去一年,生态环境部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长江、渤海排污口溯源任务完成九成以上,推动解决两万多个污水直排乱排问题。完成黄河中上游及汾河流域六个省份30个地市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牵头摄制2022年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共交办地方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234个。全国累计划定1.96万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2804个水源地10363个问题整治,有力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在健全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面,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出台关于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累计将344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范围。推进排污口管理改革,全面开展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印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参考指标,发布首批26个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做好疫情防控水生态环保工作,推动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牢牢守住水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2022年,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三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小赠在谈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时评价,“这是了不起的历史成就”。
谈现在:
坦言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从工作基础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问题是共性存在的,在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也不例外。
黄小赠坦言,尽管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瓶颈制约和挑战,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工作短板,如黑臭水体从根本上消除难度较大,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地方截污治污还不到位,蓝藻水华、水生态失衡问题依然存在。
具体而言,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方面,城乡面源污染短板未有效突破。不少湖泊污染负荷依然较大,尤其是汛期,往往一场大雨就将全部污染物“零存整取”冲入河道。监测数据表明,汛期入湖的河流污染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量要远远高于非汛期,反映出城乡面源污染治理还不到位,还有短板。另一方面,部分湖泊生态系统失衡。长期的高强度开发导致河湖周边缓冲带面积大幅度减少,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态功能,水生生物链结构和水生植被遭到破坏,草藻系统失衡,进一步扩大了蓝藻竞争的优势,引起生态系统的负反馈。
在污水收集处理方面,一些地方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污染治理“重面子、轻里子”。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如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等方面,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现象。有的地方仍有等靠要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下决心彻底解决上述问题。还有一些地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直排导致当地的一些重要水体,甚至从“母亲河”变成了“纳污河”。
在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方面,存在一些地方在排查整治过程中避重就轻,追求数量不求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或者是部门协调联动的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
谈将来:
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是核心
“排污口虽小,但是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大。这个小小的口子,一头连着江河湖海,一头连着生产生活,是打通水里和岸上的关键环节。抓住、抓好、抓实、抓牢这个‘牛鼻子’,有利于倒逼岸上各类污染源的全面整治,实现水陆统筹。”寥寥数语,黄小赠点明排污口排查工作的重要意义,“今年目标任务是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太湖七个流域的干流和重要支流,重点湖泊、重点海湾,要全面完成排污口排查,所有的口子要查出来”。
“查”只是第一步,根本是要“治”。有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说:“入河排污口排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对排水直排污水直排问题控制不力,截污工作不到位,怎么解决这类问题?”
黄小赠用“两个坚持”回答: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指导督促地方以突出问题为导向,追根溯源,在这个基础上加强系统治理,强化控源截污,通过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深入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等措施,大幅降低入河污染负荷。必须坚持传导压力。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全国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精准识别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完善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独立调查、跟踪督办相结合的机制,压实地方的主体责任。
治理已经取得成效的,也不能松劲懈怠。黄小赠表示,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进展明显,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98.1%,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下一步要组织开展行动方案实施成效跟踪评估,切实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持续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引导各地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深入推进行动方案落地见效。“目前在长江流域探索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并正在完善评分细则,确保考核结果能真正体现各个地方保护和修复成效,与人民群众实际感受保持一致”。
当然,薄弱环节也不能放过。农村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作为“十四五”重点任务予以推进,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
黄小赠表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要三步走。
第一,是要组织开展试点,督促各地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性、系统性治理措施,深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第二,是要完善政策体系,修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试行)》,进一步完善排查要求,细化成因分析,规范治理效果监测评估,强化水体长效管护。
第三,要提升整治成效,以国家监管黑臭水体为重点,对已完成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健全完善日常监督评估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加强调研评估,推进农村黑臭水体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确保取得整治实效。
“目前,已将群众反映强烈、面积较大的4000余条农村黑臭水体纳入国家监管清单,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2023年,全国要计划完成800余条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黄小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