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国人均水资源极度匮乏,并且水资源污染严重。因此,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行业前景良好,且十分必要。在“十二五”的最后一年,国家进一步重点加大废水污染处理的投资力度,污水处理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十二五”期间,一线城市污水处理发展迅速,未来二三线城市及以下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需求空间巨大。
政策法规利好城市节水、污水处理行业发展。新环保法实施的背景下,企业排污受到限制,污水处理需求增大。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行业需求增大,水资源更加匮乏。与此同时,创新意见的出台不仅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还推动水价、污水处理费等价格市场化,鼓励第三方环保治理企业迈进再生水行业。
巢湖流域及其他项目的EPC工程继续放量,未来运营量也将逐步增加。公司IPO募投项目涉及7个项目,总投资额在2.3亿元,新增处理能力在38万吨/日左右。公司EPC工程业务2013年收入仅为1.7亿,而目前执行中的EPC工程订单达10.5个亿,在巢湖项目推进之下,公司EPC业务仍将维持高速增长。随着前期的工程项目完成,运营项目量也将逐步增加。另外随着TOT订单的逐步增多,营量也将大幅提升。
一、公司简介
1.1公司的基本情况
公司立足全产业链,深耕二三线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公司主要从事生活污水处理建设、施工、运营项目,涵盖生活污水处理全产业链。业务核心为污水处理运营服务,相对工程类公司更为稳定而且盈利能力高。公司已在全国五大片区七个省份运营53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超过240万吨/日,还有大量在建的污水处理项目。业务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及县城。
公司控股股东为国祯集团(53.83%),实际控股人为李炜先生。公司发展目标明确,专注于污水处理全产业链业务。受制于流域污水治理业务投资金额巨大,周期时间长等因素,公司现阶段主要集中于市政污水处理,但公司手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流域3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含湿地)DBO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是公司为将来从事流域污水治理业务所树立的标杆项目,公司以此为将来做准备。相对市政污水治理,流域污水治理利润极高,待到时机成熟时候,公司将涉及污水处理全产业链业务。

1.2公司的主营业务结构
公司是我国生活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化过程中最早提供“一站式六维服务”综合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之一。现已形成生活污水处理研究开发、设计咨询、核心设备制造、系统设备集成、工程建设安装调试、投资运营管理等全寿命周期的完整产业链。

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依托完整的污水处理产业链,在全国建立了稳固的客户基础,已先后承接了53个污水处理运营项目。公司已在全国五大片区七个省份运营53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超过240万吨/日,无论运营项目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居于国内前列。
公司主营业务是污水处理,未来规划也将集中在污水处理方面,发展思路明确。污水处理市场可以细分为市政污水处理及流域污水处理。公司现阶段进行的安徽省合肥市巢湖流域3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含湿地)DBO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就是典型的流域污水处理项目。治理一个流域至少要几十亿,未来市场会大大超出现在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营项目,利润极大。
但是同时因为治理时间较长,资金需求极大,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完全承担此类业务。公司在本项目中也是逐步在各个环节积累经验技术,争取未来能够成为全产业链公司,能够承接各个环节的项目。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稳定,净利润逐年增加,其中净利润率及毛利润率保持稳定。从各项细分业务结构来看,环境工程EPC项目占比27%,环保设备销售占比8%,其余均为污水处理投资项目。污水处理投资方式包括BOT、TOT和托管运营,环境工程EPC业务毛利率较低,公司正逐渐将业务从环境工程EPC项目过渡到BOT、TOT等模式上。






二、城市节水打开水处理领域的想象空间
2.1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严峻,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广阔
2.1.1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严峻,污水排放量仍处于较高水平
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整体来看,我国水资源总量常年值27711亿立方米,各年的数据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整体保持稳定。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从人均角度看,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为2055立方米,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5%,位于全球第109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分省来看,在我国31个省当中,有21个省出于缺水状态。其中处于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3000立方米以下)的4个,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2000立方米以下)的8个,极度缺水(人均水资源500立方米以下)的9个。并且通过比较具体省份发现,处于极度缺水的9个省份,大多为经济较为发达,水资源总量尚算丰富的地区,而不是西北、东北等水资源总量较少地区。
在这样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全国用水总量逐年攀升。从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占比相对稳定,但是用水总量增加迅速,从2004年的5547.8亿立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6183.45亿立方米。


废水排放量持续在较高水平,污染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推进,全国用水总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全国废水的排放量也一直逐年增长。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相对稳定在235亿吨附近,并随着总废水排放量的逐年增加,而导致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然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却逐年增加,并且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61.3亿吨,增加到2013年的485.1亿吨。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和氨氮排放总量。目前,我国几大主要流域均因为废水排放而遭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对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根据2013年中国环保状况公报的统计,我国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
我国废水总量自04年以来一直呈上升态势,对河水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从中国环保状况公报数据看,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由2004年的482.4亿吨提高到2013年的695.4亿吨。废水排放对环境和水域造成的严重污染将带来环保需求的增加。在“十二五”的最后一年,国家进一步重点加大废水污染处理的投资力度,废水处理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2.1.2二三线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空间仍然广阔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未来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具体体现为污水处理厂数量、规模、处理能力及处理标准的提高。
为了应对水污染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污水处理规模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到2014年3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3622座,处理能力达到1.54亿立方米/日,已经超过了美国(约1.15亿立方米/日),位居全球首位。
但从人均拥有污水处理厂的数量来看,我国人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平均1万人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英国和德国每7000-8000人有一座污水处理厂,瑞典和法国每5000人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而我国目前基本上是150万人一座污水处理厂,差距甚远。从目前污水处理规模和污水处理率来看,截止2014年3月,在设市城市中,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2051座,形成处理能力1.26亿立方米/日。在县级及以下乡镇,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1571座,形成处理能力2758万立方米/日。
可以看出全国各主要一线城市和地级市的污水处理规模较大、污水处理率较高,未来不会有太多的大型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以上)的新建需求,而县城的污水处理厂数量和处理能力仍然较低,并且更多的是中小型污水处理厂,所以未来在县级、镇和乡等行政单位将会有污水处理厂的新建需求,污水处理的总体规模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同时2015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距“十二五”规划中新增污水处理规模的规划尚有一定差距。其中县城中新增污水处理规模仅完成规划目标的68.79%。进入2015年后,县城新增污水处理规模的需求仍然较大。




此外,现阶段我国污水处理水平及处理标准都亟待提高。目前全国已建成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厂中,按照一级A设计的数量和规模仅分别占20.7%和15.4%,比例过低。将来提标改造未来将迎来较大需求。而我国现阶段污水处理标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宽松。随着环保相关法律完善,法规标准的提高,对污水处理的需求会进一步大幅度提高。


国务院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染减排和排污权交易,环保领域进一步向社会资本放开。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当前迫切需要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
同时国务院要求在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等领域,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染减排和排污权交易。近年来,主要依靠政府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方式,在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面前显得乏力。
因此,“污染企业付费、专业化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被寄予厚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我国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增长迅速,从2001年1106.6亿元增长到2013年9517亿元,增长760.4%,治理废水污染项目投资额近几年也实现了快速的增长。随着环保产业市场化相关政策进一步出台确定,社会资本的广泛进入,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空间仍然广阔。


2.2城市节水成必要趋势,打开污水处理行业的想象空间
2.2.1政策推动行业逐步向城市节水、再生水利用领域迈进
政策连续出台,助推行业迈向城市节水、再生水利用领域。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等七大领域,对农业及水利行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
《意见》指出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为了保障项目盈利能力,稳定社会投资预期,为社会资本进入创造条件,需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实行上下游价格调整联动机制,价格调整不到位时,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财政性资金对企业运营进行合理补偿。加快调整主要污染物排污费征收标准,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
新环保法实行,为城市节水、再生水利用行业护航。新环保法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好的《环境保护法》之一,被认为是中国环境立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可以预料,新环保法实施后,执法形势会更加严峻。新环保法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法律。在如此严苛的法律背景下,企业只能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为众多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企业提供发展的黄金机会。并且对于无法控制的污水,只能通过水再生途径处理,促使环境污染治理企业向城市节水、再生水利用等领域迈进。

2.2.2城市节水有利于提升污水处理行业的盈利空间
我国水资源极为匮乏,节水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新环保法即将进入实施阶段,“水十条”的出台,均为我国节水提供政策导向。然而节水目标的实现,不单单需要行政约束手段,更需要市场化的手段。
之前两部委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要强化规划对节水的引领作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科学评估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统筹给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以及水安全、水生态和水环境的协调。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大力度控制供水管网漏损。要加快污水再生利用,积极推广建筑中水利用,因地制宜推进海水淡化水利用。在水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节水工作成为必须。
在排水端,污水资源化将成为实现节水目标的又一市场化手段。我们所说的污水回收利用一般是指城市污水。再生水在城市中的利用已不存在技术问题,现在掌握的水处理技术可以将污水处理到人们所需的水质标准。城市再生水与其他水源相比,具有某些优势。
首先,污水作为再生利用水源与污水的产生基本上可以同步发生,同时,污水处理厂与城市再生水用户相对距离较近,供水方便。污水的再生利用规模灵活,既可集中在城市边缘建设大型再生水厂,也可以在各个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内建设小型再生水厂。其次,再生水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经济上也有优势。1.比远距离引水便宜。2.在一定情况下,比海水淡化经济。
数据分析显示,排水建设项目投资总额急剧增长。2004年仅为353.3亿元,到了2013年增长到1055亿元,是2004年的298.6%,从排水项目建设投资趋势来看,未来仍有广阔增长点。过去几年间,从事污水处理领域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从180 家增长到277 家,企业总资产也不断扩增,从2011 年3 月的631.4亿元,到2014 年9 月增长为1278.8 亿元。其中亏损企业比例不 断下降,盈利企业保持较好的销售利润率增长速度。预示在未来,污水处理行业盈利空间仍然广阔。




三、布局全产业链,立足二三线城镇污水处理
3.1公司规模较大,跨区域拓展能力强,未来并购空间大
全国污水处理市场公司占比1.57%,排名靠前,规模较大优势突出。生活污水处理行业集中度不高,一线城市污水处理运营被大型国有企业垄断,民营企业主攻二三线城市。国内比较知名企业包括首创股份、创业环保、北控水务等。城镇污水处理市场较为分散,龙头企业不多。
公司作为一家民营污水处理企业,立足安徽,从区域性小型水厂运营商起家,逐渐发展为覆盖全国多个区域的综合污水处理服务商,从2009年初的10多个污水处理厂发展到至今53座污水处理厂。市场拓展能力极强,打破了水务运营常见的地域局限性。
现阶段公司排名靠前,市场份额占比达到1.57%,具有较大规模。生活污水处理行业扩大市场主要依赖于提标改造与行业整合。公司现在覆盖全国五大片区七个省份的优势,公司有机会通过整合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分散的市场,获取集中度提升的机会,从而成长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3.2业务种类齐全,立足全产业链,订单充足带来业绩稳定增长
公司主营业务种类齐全,立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主营业务包括环境工程EPC业务;污水处理投资业务;污水处理设备销售业务,其中占比最多的是污水处理投资业务,达到65%,其次是环境工程EPC业务,占比27%。环境工程EPC业务是受客户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的承包。
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向客户负责,公司可依法将所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作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企业,分包企业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公司负责。环境工程EPC业务前期投标需要投标保证金和后续履约保证金,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垫付部分工程款。
生活污水处理运营是指公司所属污水处理运营企业利用污水处理厂的设施与设备,对城镇污水管网所收集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污染物质,再将净化达标后的污水排放入指定的水体的全过程。公司主要通过BOT、TOT以及托管运营等方式取得经营权,并对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投资运营管理。BOT业务在建造阶段、TOT业务在支付收购价款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公司投资类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特许经营期一般为20-30年。
公司IPO募投项目与托管运营项目的产能扩张、EPC工程继续放量。
IPO募投项目与新托管运营项目带来产能扩张。目前,公司IPO募投项目涉及7个项目,总投资额在2.3亿元,新增处理能力在38万吨/日左右。这7个项目在IPO之前已经开始进行,预计后续有关项目将进入逐步放量过程。
EPC执行工程逐步放量:公司EPC工程业务2013年收入仅为1.7亿,而目前执行中的EPC工程订单达10.5亿,其中合肥市巢湖流域乡镇污水处理厂(含湿地)DBO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就有5.9亿,规划工期在今、明两年。截至三季度,该项目累计收入2.36亿元,完成度已超过50%。在巢湖项目推进之下,公司EPC业务仍将维持高速增长。
公司布局流域治理项目。流域治理是一个比污水处理更大的领域。我国的流域污染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雨污分流中雨水的污染是其一,原因是我国城市的路面较脏,雨水冲刷道路后含有的油质较大。农村水污染是其二,由于农村不具备建设大规模管网的条件,农村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可能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第三就是污水处理厂造成的污染,我国目前的污水处理标准中,一级A的标准中很多与地表水标准中的V类水相似。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排入四级水系的河流,对河流本身也是污染。
治理一条河至少要几十亿,未来市场可能会大大超出现在建设污水处理厂。但是治理时间长,投入资金大,导致这个市场太大,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完全承担这个业务。公司合肥市巢湖流域乡镇污水处理厂(含湿地)DBO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是公司对自身技术、资金等各方面实力的检验,为将来有机会进入流域治理树立一个标杆。





3.3牵手久保田增强膜处理能力,提标带来污水处理市场增长
生活污水处理行业市场未来的另一增长点在于提高污水处理标准,提标改造市场放量。提标改造市场我们分为两个角度看,一方面是现有污水处理厂提升出水标准,一方面是整个水处理标准的提升。
首先是整个水处理标准的提高。我国目前现阶段达到一级A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占比刚到20%,提标空间巨大。即便是污水标准一级A水质,很多标准仍低于地表水质标准的V类水,这些处理过后的污水排入地表水也会继续造成污染,因此水质标准的提升会带来巨大市场。鉴于我国水资源极度匮乏,国家对水资源保护的高度重视,很有可能会提高整个水处理标准。


其次,是现有污水处理厂提升出水标准。污水处理分为三个阶段,一级处理是过滤,二级处理是生物膜,三级处理是回用水(深度处理),然后就是更高水质标准的处理了。我国现在的水处理市场正由二级向三级过渡。一级A标准不一定要膜处理,但是一级A以上标准就一定需要用生物膜。
公司现在与日本久保田合作,合资成立了久保田国祯。公司使用的平板膜与国内市场主流的中空膜有所不同。处理工艺上,中空膜将污染物过滤在膜外,将水从中空中抽走;平板膜是把膜埋在污水中然后拉起。中空纤维膜成本略低于平板膜,使用寿命远低于平板膜,占地面积小于平板膜。
平板膜清洗起来较中空膜容易。公司公国使用的平板膜具有使用寿命长,运营成本低的特点,与公司战略和竞争优势一致。公司目前的产能是十几万平米,由于生产线全部由国外进口,规模化提升产能较容易。一旦提标改造成为现实需求,公司产能能够迅速满足需求。
除了先进的膜处理技术外,公司经过多年不断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已拥有污水处理氧化沟工艺、SBR工艺等核心技术,其中公司的SBR技术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建设部华夏建设科技奖励一等奖。这些核心技术保证了公司提供的设备产品更加节能高效,保证了污水处理厂投资建设更加节省、运行更加经济、维护更加方便,成为带动公司各板块业务的强大引擎。

原标题:立足二三线城市的污水处理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