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江苏省、苏州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相关要求和《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昆山市水务工作实际,昆山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昆山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

首页 > 水处理 > 工业废水 > 政策 > 正文

昆山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

2021-12-20 09:40 来源: 北极星水处理网 

依据江苏省、苏州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相关要求和《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昆山市水务工作实际,昆山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昆山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实现水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巩固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水生态环境实现趋势性好转,水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昆山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花桥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各城市管理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昆山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业经市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昆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昆山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昆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当好“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先行军、排头兵的重要时期。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昆山市要牢记嘱托、勇当标杆,不断厚植临沪、对台合作新优势,让新时代“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广,奋力实现“新的超越”。《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昆山将坚持把自身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长三角一体化大格局中进行思考谋划,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高质量经济、推进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全力以赴打造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

按照昆山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为统领,编制《昆山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本规划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系统总结发展成果,深入分析形势挑战,在宏观展望 2035 年目标愿景的基础上,明确“十四五”时期昆山市水务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今后五年昆山市水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城乡排涝能力稳步增强。低洼圩区排涝工程加快开展,全市新(改)建排涝站 112 个,新增排涝能力 240 立方米每秒。完成积水易涝点改造 28 个、雨水管网升级改造 17 处,城乡排涝能力有效提升。

供水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聚焦水源地保护,完成阳澄湖水源地清淤、傀儡湖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水源地蓝藻防控能力进一步强化,完成庙泾河水源厂取水口西迁,供水安全有效提升。新建第四水厂浑水管线 460 米、绿地大道供水管道 5 千米;完成全市 716 座二次供水泵房改造,保障“最后一公里”供水安全。全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连续多年获省级考核优秀。

二、水资源严格管理有效落实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以工业行业节水减排为突破口,着力推进节水型工业园区试点建设,累计创建省、市级各类节水型载体 331 个,打造了城市雨水收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示范工程等一系列节水亮点项目,计划用水率达到 100%,非常规水利用率提高到 20%以上。累计组织 11 家企业单位申报江苏省和苏州市级水效领跑者,树立了一批节水标杆。高标准建设水务行业节水机关,示范带动全市节约用水,高分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获评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和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加强。严守水资源“三条红线”,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将非常规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全面规范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实现100%,取水工程整改完成率以及规范管理优良率实现 100%,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多年保持苏州市级优秀。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市用水总量稳定在 5 亿立方米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12 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9 立方米。

农业节水增效有力推进。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完成 10.95 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并通过市级验收,出台《昆山市农业水价和节水奖补管理办法》。推行农业取水许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改造灌区约 5100 亩,新建、改建灌溉泵站 27 座,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稳定在 0.7 左右。节水灌溉研究成果丰硕,“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水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

城乡污水治理全力推进。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改(扩)建 6 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 100 万吨/日,完成 20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 10 座互联互通,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在全省率先完成管网普查,完成 1.6 万多个雨污混接点改造和 3 万多个缺陷管段修复,建成市政污水管网 2055 公里;新建锦溪、铁南污水厂尾水生态净化湿地,开展 5 座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利用,再生水处理能力达 31.75 万吨/日;规范城乡污泥处置,新增通沟污泥处理能力 30 吨/日,首批入围省级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市创建县级市。水岸同治攻坚成效显著。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圆满收官,率先在苏州开展“除黑剿劣”行动,完成 103 条黑臭河道治理并落实长效管护,各条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基本实现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实施河湖畅流,疏浚整治河道 550 条,拆坝建桥 140 处,促进河湖连通,全市水系连通率达到 95%以上。全市 8 个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水质均值稳定达标率维持 100%,河湖水质从“亮红灯”到“上红榜”。

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全面启动。率先开展生态样板河道建设,实施老城区后街河、风车浜、东仓基河、严家角河 4 条河道生态景观提升,开展娄南片、阳澄湖环湖和南部湖区湖荡整治和湿地建设等水生态改善修复工程。全市建成生态美丽河湖 80 条(座),傀儡湖获评全省首批、苏州唯一生态样板河湖和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

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强。成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专班,重点加强招投标、河湖管理和水土保持领域的涉黑问题线索排查整治,遏制行业乱象。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图斑现场复核,水土保持方案审批量及补偿费征缴额位列苏州第一。

四、水管理改革创新亮点纷呈

规划体系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编制完成昆山市河道蓝线保护、水资源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和中长期供水等专项规划,为全市水务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河湖长制改革纵深推进。全市 607 条(座)河湖实现各级河(湖)长全覆盖,“一事一办”工作清单完成率 100%。全省首创“五办合一”,建立河长制“交办、督办、会办、查办”工作机制。创新推行基层河长履职六步法,入选中组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案例。积极推进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联合开展跨区域一体化生态共治实践,率先建立覆盖全域跨县 96 条(座)河湖“共建、共享、共治”的联合河长制,实现交界河湖联保共治和交界区域防洪安全联合调度。

联合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城管、交运、水务、生态环境四部门联合联动行政执法机制,每年开展水政执法巡查 1000 多次,累计制止或查处水事违法行为 551 起。以水环境“先行共治”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作为成员单位加入环太湖城市水利工作联席会议,深化跨省河湖治理合作,开展交界河湖水行政联合执法行动,建立昆青两地水葫芦联防联控机制,实现淀山湖水葫芦联保共治,有效保障水环境质量。

河湖长效管护不断增强。不断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强势推进河湖“两违、三乱”整治,拆除河湖违法建设和违法圈圩108 万平方米,创建昆山市淀山湖防洪工程管理处、昆山市湖泊所等 2 个省级水管单位,出台了《昆山市河道长效管理“以奖代补”考核办法》,制定了《昆山市水利工程站闸建设与管理标准(试行)》。全市 95 个联圩实现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实施建管分离改革,创新推行区镇水利工程代建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督,提升基层水务监管水平。

河湖划界取得阶段成果。全市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线和湖泊保护范围线累计总长 868 千米,项目成果在苏州率先通过县级技术预验收和县级正式验收,为后续河湖管理保护提供依据,保证河湖功能和水利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水务信息化建设有力推动。新建 19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重点污染源企业废水在线监控全面覆盖。基本建成圩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区镇圩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完成智慧水务统一门户、大数据平台和智慧河长制信息平台建设,建成水务信息中心,基本建成水系管网一张图和中环内供排水三维管网图,治水大脑建设逐步推进。

人才科创工作纵深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招录各类水务人才 96 名。与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昆山市水环境治理研究基地,与中国工程院合作成立国内首家县级市坝道工程医院,依托澳大利亚国家水敏型城市合作研究中心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创建水务系统研创团队,并全面开展相关项目 6个课题攻关。成立了长三角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专班,全面谋划长三角暨锦淀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水务支撑工作。举办海峡两岸水务论坛,聚集台海两岸治水专家,为昆山水务发展出谋划策。

五、水文化挖掘弘扬持续加强

水景观文化融合成果显著。通过南部水乡岸线综合整治和棋盘荡漾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对湖泊岸线进行优化修整,同时对跨河桥梁、堤顶道路、堤防绿化等进行改造提升,构筑了层次丰富的景观风貌,提升临湖资源的综合价值,明镜荡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巴城湖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

水文化传承弘扬持续推进。开创了昆山市水文化艺术节,同步开展水文化论坛、环湖徒步、朗诵竞赛、治水故事宣讲、趣味运动会等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弘扬水文化,营造浓厚的爱水护水节水氛围。开辟抖音、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宣传窗口,运用信息化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传播水文化。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昆山市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昆山市加快打造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的重要时期。

昆山市水务发展迫切需要把握这一重要时期的里程碑意义,抢抓国家战略契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围绕昆山市“产业科创新高地、临沪对台桥头堡、现代治理样板区、江南美丽宜居城”的总体定位,聚焦“打造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开放创新之城、智慧生态之城、人文魅力之城、和谐幸福之城”的愿景目标,系统谋划水务发展目标和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提高水务综合保障能力,为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一、现代化新征程要求提升水务系统保障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发展阶段中,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期昆山市水务发展需要正确认识治水主要矛盾变化,在更好地保障水安全的同时,重点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环境治理改善、水生态保护修复等,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治水文化,实现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四五”时期是昆山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起点,是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战略时期。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更高要求,水务发展迫切需要着眼现代化伟大蓝图,以高质量和现代化水务发展为目标,全面提升水务系统保障能力,强化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引领作用,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转变水务发展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水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加快转变水务发展方式,真正把治水思路从注重水资源开发转变到水资源节约和保护上来,同时大力开展水生态保护,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昆山市作为多年百强县第一,经济发达,但污染负荷也较为严重,河湖污染、水体不畅、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未彻底解决,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紧迫。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秉持新发展理念,转变水务发展方式,注重生态涵养,强化水生态修复,深化河湖保护,加快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实现河湖生态系统健康和社会服务功能相统一。锦淀周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协调区,需要率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打造高品质生态标杆,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生态功能提升等方面,为长三角区域提供先行示范。同时将生态保护与人文历史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新路径。

三、国家战略叠加要求高质量推进水务改革创新

昆山市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是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长三角中心城市重要组成,也是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区。作为非长三角一体化先行示范区的唯一县级市,昆山被纳入环太湖城市水利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锦淀周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协调区范围,作为世界级湖区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充分把握这一国家战略机遇。

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水治理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化河湖长制、水务一体化及“放管服”等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河湖保护、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共保联治、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攻坚力度,解放思想,打破行政界限束缚,运用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汲取先进理念,提出富有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思路举措,完善水治理体系,巩固提高水治理能力,更好地破解各类矛盾问题,从国家战略机遇中探寻昆山水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模式。

第三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昆山市水务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支撑和保障。新时期生态文明理念、重大国家战略以及百姓对水的期盼均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昆山水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水安全基础网络有待完善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昆山市城乡格局发生变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市域总体外排出路不足,受用地条件制约,骨干行洪通道治理进程相对缓慢;城市雨水管网标准相对于城市发展更高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局部尚存在管网空白区;供水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水资源调配体系尚不完善,河湖生态用水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需进一步规范协调;公共节水型单位和节水型居民小区建成率较低,节水型载体建设覆盖率尚需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仍需纵深推进;优水优用、分质供水等集约高效利用模式尚未完全建立,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供水管网漏损改造力度有待- 提升。

三、水生态环境治理有待深入

污水厂站网湿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尚未完全应接尽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管网设施的运行管理有较大提升空间;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不足,早期硬质化水工程生态友好性不足,水陆交错带正常物质能量交换受阻,生物多样性下降;河湖生态美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生态岸坡占比较低,河湖岸线亲水性不足,景观品质需进一步提高。

四、水管理能力有待创新突破

水务全链条监管尚未严格落实,综合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河湖长制制度优势仍有待进一步充分发挥,水务一体化、放管服等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水务人才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力度不足,需加强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快课题研究和科研攻关,重点解决水环境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水务信息系统建设标准、运维管理、统筹共享机制不统一,基础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需要持续推进,水务智慧化水平有待提升。

五、水文化传承有待挖掘推进

水文化历史研究起步较晚且深度不足,水文化遗产内涵挖掘广度和深度均显不够。水文化载体建设工作开展不足,水文化展现形式单一。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协调区和水乡古镇集聚区,古镇水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尚不到位,水文化影响力不足、呈现- 13 -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发挥本底优势,打造昆山特色水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五争五最五突破”为导向,巩固临沪优势,深化对台合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以提升安全韧性、遵循绿色发展、营造宜居环境、增添水韵魅力为水务发展主线,形成昆山水务发展新格局,为昆山市打造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和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人民的水忧、水患、水盼问题,防洪水、保供水、抓节水、清河湖,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水务发展全过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全要素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加强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水务改革,打通机制性梗阻,推进政策性创新,持续增强水务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2035 年远景目标

至 2035 年,建成水务绿色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系统完备、功能协同,集约高效、绿色智能,调控有序、安全可靠的昆山水网体系全面形成,为昆山打造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样板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县域范例贡献水务力量。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

围绕 2035 年远景目标,结合昆山市水务发展实际和特点,今后五年水务事业实现水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巩固提升,水资源集约- 15 -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水生态环境实现趋势性好转,水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一)水安全巩固提升

流域、区域和城市防洪除涝保安能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防洪排涝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昆山市境内吴淞江整治等流域骨干工程按照防御 100 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城市防洪按 100 年一遇标准建设,治涝按 20 年一遇标准建设,新、改建雨水管网按照 3~5 年一遇排水标准建设。城乡供水安全得到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 100%。

(二)水资源集约利用

高效节水不断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 6.26 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 0.7,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 8%,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5%。

(三)水生态保护修复

水环境治理更加有力,水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城乡人居品质不断提升,城市、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 98%、9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95%。城市建成区和江南水乡古镇 90%以上面积、乡镇(含被撤并乡镇)建成区 80%以上面积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全市建成不少于 470 条(座)生态美丽河- 16 -湖,水域面积保护率持续达到 100%,新、改建护岸生态化比例不小于 90%,水土保持率持续达到 98.5%。

(四)水管理提质增效

依法治水全面强化,水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河湖长制成为统筹推进涉水事务的有效抓手,智慧水务得到广泛运用,实现水务全链条监管,提高各部门协同监管的能力,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全面加强。

(五)水文化传承弘扬

水文化发展潜力深度挖掘,水利风景区、水情教育基地、水文化广场和公园、水文化展览馆等载体建设有序推进,水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市新建水文化公共服务载体数不少于2 个。

第四节 发展布局

围绕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布局,以“提升安全韧性、坚持绿色发展、营造宜居环境、增添水韵魅力”为新时期水务发展主线,落实“水安全巩固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管理提质增效、水文化传承弘扬”五大任务,不断提升水务综合保障能力,把握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率先推动昆山建成世界级水乡人居的标杆典范,形成“1 条主线、5 大任务、1 个典范”(简称“151”)“十四五”水务发展布局,推动昆山水务率先基本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突出一条主线

围绕“将昆山打造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开放创新之城、智慧生态之城、人文魅力之城、和谐幸福之城”的愿景目标,以服务人民群众过上现代化高品质生活为核心要义,充分认识水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新时期昆山水务发展以“提升安全韧性、坚持绿色发展、营造宜居环境、增添水韵魅力”为主线,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昆山市建设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样板区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县域范例,打造临沪对台桥头堡,建设开放融合之城。

二、落实五大任务

水安全巩固提升。完善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流域和区域骨干工程实施,提升市域外排能力,推进市域骨干河道整治,加强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推进新一轮圩区达标建设,全面提高防洪排涝安全水平。推进供水保障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水源地和供水管网设施布局,推进高品质供水试点建设,着力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增强城市安全发展韧性。

水资源集约利用。坚持节水优先,以国家节水行动为抓手,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重点领域节水和节水型载体建设,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不断完善水资源调配体系,强化水务和水文的深度融合,以水资源集约高效安全利用城市注入新动能。

第三章 完善水务基础保障 增强城市安全发展韧性

第一节 提升城市防洪保安能力

服务昆山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流域、区域治理,筑牢防洪屏障,扩大洪涝外排,着力提升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加快推进系统完善、安全可靠、城乡融合的水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一、提升区域外排能力

针对台风“利奇马”“烟花”等强降雨频发事件对昆山防汛的影响,配合流域和区域洪涝治理工程,进一步提升洪水外排能力,减轻城市防洪压力。强化区域一体化防洪保安理念,全力配合开展扩大流域、区域骨干行洪通道建设,包括吴淞江、浏河、杨林塘、七浦塘等。实施老杨林塘综合整治工程,对 3 千米河道实施河道疏浚、堤防加高加固。实施叶荷河、浏河堤防护岸加高加固工程,提高娄江-浏河行洪能力。配合推进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昆山境内涉及河道拓浚整治 31 千米左右(苏沪交界段约 5 千米)、完善两岸口门控制、拆建和加固沿线跨河桥梁等,完善沿线堤防,提升区域外排能力。

二、加快城镇防洪建设

加快城镇防洪提升工程建设,结合新的防洪形势,开展昆山市防洪格局优化研究,增加市域南北向骨干河道行洪能力建设,包括昆北塘、项头港和新塘河等河道行洪能力提升,实施河道综合整治 100 千米。进一步完善昆南水乡地区防洪体系建设,结合茜东、茜西大包围圈建设基础,研究昆南片区大包围建设的可行性及配套工程措施,以应对昆南淀泖地区在防洪安全方面愈发明显的“上压下堵中间屯”的困局。

三、推进圩区达标建设

全面梳理几次强降雨事件中,昆山市防洪除涝设施薄弱环节和险情地段,按照“防大洪排大涝”的新形势要求,实施新一轮圩区达标建设,补齐圩区建设的短板。研究实施半高田地区设圩方案,完善周庄、锦溪等半高田地区域防洪除涝设施建设。实施圩堤加高加固 30 千米、三闸新建改建 15 座、泵站更新改造 10座,合理增加排涝动力,加强农村圩区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高圩区防洪除涝能力。

第二节 完善城镇排水体系

加强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探索构建由河湖水体、绿地、洼地、道路等公共空间与蓄排设施组成的内涝防治系统,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环境良好、管理有效、智慧韧性的现代化城镇排水体系。科学修编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加快补齐市政排水管渠设施短板,制定消除管网空白区的方案和对策,稳步提高雨水管渠系统排水能力。实施主城区低洼易涝点改造,结合框架道路改造完善排水系统,实施泵站和管网新建、升级改造和检查修复,新(改)建雨水管道 20 千米、雨水泵站 5 座,进一步增强排水能力。强化排水管网设施日常管护,推行排水防涝配套工程建设、管理、养护一体化改革,提高建设、施工、维护工作的现代化、机械化、科技化程度,建立健全河湖水系与排水管网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提升排水防涝工作管理水平。

第三节 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全面提升供水水源、水厂、输水和配水四大环节的安全保障水平,建设集水源保护、饮用水深度处理、应急处理、在线监控预警于一体的全过程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深入推进供水互联互通和高品质供水,服务昆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水源保障能力

在昆山“江湖并举、双源供水”的格局下,进一步加强傀儡湖和长江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源头监管、保障输水安全,全面提高水源保障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保障全市居民基本用水需求。

二、完善供水设施配套

加快推进供水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供水能力,切实提高供水保障可靠性。扩建陆家供水增压站,完善供水管网配套,新(改)建供水管道 30 千米;全面推进老旧小区供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农村低压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开展一体化示范区跨省(市)及市域内部跨乡镇管网等供水设施互联互通前期研究;新建昆山市供排水调度中心,提升管理效能,强化日常管护,全面做好供水管网污染防治管理,做好极端天气下的防冻保供和突发水污染事件下的应急供水保障工作。

第四节 深入推进高品质供水

一、构建技术和政策体系

对标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配合苏州研究制定高品质供水水质指标体系、规范和政策体系,包括供水系统工程建设规范、运行管理标准、风险管控体系、供水服务规范、监督管理制度、价格调整机制等。

二、强化全过程水质保障

推进昆山市高品质供水研究与工程建设,以“全网优质、末梢保障”为导向,按照“高品质水出厂”“高品质水进小区”“高品质水入户”阶段目标,加强水源地保护治理,进一步完善区域供水互联互通建设;加强供水工程设施建设改造和供水水质管理,推进水厂净水工艺改造,加强精细化管理,完成全市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电子档案信息建设,做好末端保障,逐步消除制约高品质供水的薄弱环节。

三、推进高品质供水试点

以满足出厂水水质良好、管道符合标准、管网末梢水质保障良好等要求的小区为试点,分片推进高品质供水。会同教育、卫健、民政、住建、文体广旅等部门,逐步推动公共场所的直饮水试点工程建设,在昆山西部新城区域率先推进高品质供水建设,- 24 -为实现昆山全域高品质供水提供指导。

第四章 落实节水行动计划 强化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坚持节水优先,以国家节水行动为抓手,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持续推进生活、工业、农业节水,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探索建设节水典范城市,以水资源集约高效安全利用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持续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最严格管理,将区域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指标体系,全面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节水评价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用水节水后评估制度,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

严格取用水计划管理,开展水资源综合评价,科学制定昆山市水量分配和水资源调度方案,合理配置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划定地下水取用总量控制红线,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和总量控制。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充分考虑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制定水量分配监测监控和监管考核保障措施,对超控制指标地区实施取水许可限批。制定重要河湖生态水位保障方案,有效提升河湖生态水位保障水平。

第二节 探索打造节水典范城市

将节水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推动城镇节水降损、工业节水减排和农业节水增效,加快推进节水型载体创建,健全城市节水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探索形成人水城共融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将昆山打造成节水典范城市。

一、重点领域节水

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减排、低碳发展,摸清城镇供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温室气体排放机理,提出合理适用的节水、控污、固碳、减排措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节水力量。

城镇节水降损。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结合市政道路建设对供水管网实施升级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同时加强对已建管道的查漏和日常维护工作。

工业节水减排。推进工业节水改造,促进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引导新建企业和园区在规划布局中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严控高耗水行业产能扩张,开展水平衡测试 200 家和用水审计 40 家。

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动农业灌溉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高水平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等。依托昆山排灌试验基地,针对苏南太湖地区农业灌排特点,持续在提高稻田水肥利用效率、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固碳方面开展系列深入研究,从机理上探索进一步实现农业节水、固碳、减排的方法。

二、节水型载体创建

继续推进节水型载体创建工作,拓宽生活节水载体创建方式,重点加强公共机构和居民小区的节水型载体建设,提高各级生活节水载体覆盖率,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创建新一批节水型小区、家庭、单位和教育基地,创建节水型园区、企业、学校、社区等载体 130 个。

第三节 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将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集蓄利用作为开发重点,逐步完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激励政策和再生水价格体系,大力倡导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强化污水再生利用、扩大雨水利用范围,不断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在社会总用水量中的比例。

一、强化污水再生利用

以开发区和高新区为主体,依托区内的污水处理厂,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再利用,建立完善污水再生处理设施,采用水网络集成技术,实施厂际串联用水,污水经再生处理系统充分处理后,用于城市景观用水、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和污水厂内部再生利用水等。

二、扩大雨水利用范围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推进低影响开发,优化雨水收集排放系统,完善城市雨洪排蓄格局,扩大雨水资源有效利用规模,强化城镇径流污染控制和削减。通过人口和自然、生态和工程、地上和地下“三结合”,缓解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等问题。

第四节 强化水务水文深度融合

进一步加强水务与水文部门的协同联动,强化水务水文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水文在水情预警预报、水资源管理、重点水务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撑功能。以完善站网布局和提升监测能力为主线,以强化水文支撑服务为重点,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完善昆山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布局,推动昆山水文监测中心尽快落实运作。以昆山水文监测中心为依托开展水文水资源的监测、调查、分析、评价工作,配合开展水源地水质动态监测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等工作。

第五章 发展绿色低碳水务 营造生态美丽宜居环境

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落实水务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的责任,扎实推进城乡污水处理提除工程,重点解决旱天污水直排问题,有效管控雨天合流制溢流污染,消除污水直排源头 70 处。

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以城(镇)郊结合部、城中村、老旧城镇和主要交通道路沿线为重点,全面排查污水管网覆盖情况,分析评估存在主要问题,划定管网覆盖空白区或薄弱区域,科学确定消除管网空白区的方案和对策。结合市政道路建设新建污水管网 50 千米,不具备接入市政管网条件的,采用原位或就近增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以《昆山市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整治方案》为指导,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高农户接管率至 85%以上,3~5 年内不拆迁的村庄配套建设污水治理设施,有条件的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应接尽接。远离市政管网的旅游区、服务区、交通场站等配套建设生活污水治理系统。

二、强化源头污染管控

整治工业企业排水。推进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建设,加强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废水治理,抓好工业园区(集聚区)废水集中处理工作。加快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质处理,配套建设独立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开展工业园区(集聚区)和工业企业内部的雨污分流改造,鼓励实施管网统建共管,重点消除污水直排和雨污混接等问题。

整治“小散乱”排水。全面摸排“小散乱”排水户、建设工地和垃圾中转站的排水水量、水质、预处理设施和接管等情况,建立- 30 -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及时整治到位。强化排水许可管理,对按要求完成整治的排水户发放排水许可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结合市场整顿和经营许可、卫生许可管理,加大对雨污水管网私搭乱接、污水乱排直排等行为的联合执法力度,严禁向雨水收集井倾倒污水和垃圾,将违法排水行为纳入信用管理体系。

整治阳台和单位内部排水。全面排查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公共建筑和单位内部雨污水管网和检查井错混接、总排口接管等情况,列出问题清单,明确任务清单,落实整改时间节点,推进实施管网修复改造和建设。新建小区阳台设置独立污水收集管道,老旧小区阳台污水采取雨污分流改造或截流措施,实施阳台污水收集处理。

三、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水平

提升城乡污水处理综合能力。评估现有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能力与运行效能,统筹优化处理设施布局,规划扩建石牌、千灯、吴淞江、正仪、花桥等污水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14万吨/日,推进污水处理厂的互联互通建设,探索跨区域污水应急调度处理处置。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厂进水浓度,对进水 CODcr、BOD5 浓度未达标的污水厂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整治方案,提高污水厂运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全面开展城镇污水厂尾水提标改造,因地制宜建成不低于污水厂总规模三分之一的尾水生态净化湿地,尾水水质标准达到苏州特别排放限值。

提升新建污水管网质量管控水平。高标准建设污水管网,规范招标投标管理,提高工程勘察设计质量,严把材料和施工质量关,落实五方主体责任,建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诚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推行闭路电视检测、电子潜望镜检测、气密性检测等管道检测技术,强化管网工程验收,建设资料及时归档。

提升污水管网检测修复和养护管理水平。全面排查检测雨污水管网功能性和结构性状况,查清错接、混接和渗漏等问题,分片组织实施管网改造与修复。提高雨污水管网机械化养护水平,将居民小区、村庄内部管网纳入日常养护范围,企事业单位管网养护由单位自行负责。探索污水分区计量,建成泵站(泵井)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雨水、污水管网 GIS 系统,实施动态更新完善,实现管网信息化、账册化管理,逐步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第二节 完善废弃物处理处置

贯彻落实低碳水务理念,加强有机和无机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实现节能降耗和低碳环保。推进全市水葫芦、蓝藻的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新建打捞上岸点、中转站和集中处置点,实现打捞能力和处理处置能力的总体匹配和动态平衡。加强河道清淤底泥、水厂管网通沟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拓展多渠道、安全稳定可持续的处置方式,开展污(淤)泥“三化”的试点建设。结合湿地建设、绿化培土推进污泥和底泥的减量化利用,结合焚烧发电、制肥和建材生产等方式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统筹建设污水厂污泥综合利用或永久性处理处置设施,同步建设管网清疏污泥综合利用或处理设施,建立污泥转运和处理处置全过程可追溯的监管体系。

第三节 深化低碳水务研究

以建设高质量城镇污水处理体系为主题,以低碳水务理念为核心,依托昆山市水环境治理研究基地,以城市排水、污水处理等各个灰色基础设施模块为对象,通过全流程、全要素、长周期监测和系统模拟,厘清城市水系统全过程碳排放特征,识别碳减排关键环节,探索构建城市水系统碳足迹核算和评估框架,探索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政策体系,为构建绿色水系统、助力实现碳中和提供重要的水务行业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应用示范。

第四节 推进生态美丽河湖建设

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按照苏州市生态美丽河湖建设任务安排,逐步推进昆山市生态美丽河湖集中连片全覆盖建设,构建全市域“两核两群、六脉八廊、千链成网”的空间格局,展现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象,打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昆山样板”。“十四五”期间率先打造 470 条生态美丽河湖,其中七浦塘、淀山湖、傀儡湖争创国家级示范样板湖泊(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夏驾河- 33 -(陆家段)、郭石塘等 50 余条河道综合整治,开展诸天浦、垌坵港综合整治前期研究和淀山湖、长白荡、汪洋荡、白莲湖、明镜荡、陈墓荡等重点湖泊的一湖一策、一湖一景方案研究,合理采用柔性岸线、生态护岸方式,重塑健康自然的河湖岸线,将河湖生态空间打造成为服务人民休闲的绿色产品。实施周庄、锦溪古镇区范围水环境提升整治,联动各部门推进截污控源以及白蚬湖水源涵养中心及水质净化设施、南湖水生态修复、古镇内部水系水生态系统建设等,在保护水生态空间的基础上,推进滨水空间的发展利用,提高城镇环境品质。

第五节 加强水土保持

加强饮用水源地、重点湖区及其他生态敏感区水土保持,开展大直港和杨氏田湖等河湖岸线综合整治,防治水土流失。全面履行水土保持职责,着力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进一步落实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做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探索推行区域评估,简化行政许可审批程序,制定并实施区域评估细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长江经济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督导工作,严格梳理和排查水土保持违法项目,严格规范执法,形成水土保持工作的高压震慑态势。

第六章 提升水治理能力 打造水治理现代化示范样板

着力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依法治水管水,深化河湖长制和体制机制改革,严格落实全链条监管,强化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水管理体系。

第一节 加强依法依规治水

不断完善水法规体系,将上位水法律法规确定的管理制度与昆山水务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依法治水、保障有力的现代水务治理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水务执法装备、队伍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创新执法巡查机制,探索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开展“八五”普法工作,加强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制订“八五”普法规划。

第二节 严格全链条监管

一、河湖空间管控

划定管理保护范围。推动新一轮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工作,以各区镇水系规划和测绘成果、河湖划界成果、蓝线规划成果为基础,与资规部门充分协调对接,调整河道水域和管理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衔接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布局,推进河湖划界和重点水务工程布局成果纳入国土空间统一管控体系,建立“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实现河湖、工程的现状和规划一张图,并完成《昆山市水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河湖水域岸线管护。全面解决河湖管理范围内违建的难点、痛点问题,针对阳澄湖等重点区域打好拆违攻坚战。以规划为依据,严格做好涉水建设行为许可和空间管控工作,加强动态监测和监督检查,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加强河湖及岸线资源保护与用途管制,全面完成河湖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划定河湖水域和岸线功能分区,加强水域动态监测,规范涉水建设项目行为,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保证河湖水域功能充分发挥。明确“三生”岸线比例,确保市级单元生态岸线只增不减,全面排查岸线范围内生产建设项目情况,严禁非法占用岸线。

二、水资源监管

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监管标准,实现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各环节监管。严格开展水资源论证和节水评价工作,加强取水许可监督,强化取水许可申请、审批、验收、发证、延续、注销等全过程管理。继续开展取水口、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地下水监测,建立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常态化工作机制。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合理确定规划和建设项目用水规模和结构,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建立合理的节水评价标准,促使规划和建设项目高效用水。涉及取用水的各类规划和建设项目按要求完善节水评价工作,规范文本编制和严格审查把关,充分论证各类用水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从严叫停节水评价不通过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加强水文与水务深度融合,完善水文监测机构组成,配套相应人员和设备,积极发挥水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水务工程监管

强化水利工程和供排水设施等水务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管理,推进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守安全生产底线。建设河湖工程档案库,强化工程前期工作、设计变更、“四制”执行、质量管理、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提升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建设全国领先水平的水务工程质量检测平台,积极推进水务工程安全检测设施和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促进水务行业质量检测力量融合发展。

四、水旱灾害防御监管

加快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和预警机制,坚持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聚焦水源地、防汛防台、防冻保供、蓝藻防控等民生实事,做好极端天气下的应急供排水保障工作。加强联合研判,依托相关模型和智慧水务系统,提高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制定完善各类预案,推进洪水风险图成果应用,强化水利工程调度研究,建设完善预报调度系统,实现预报调度一体化,提升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撑能力。构建跨部门、跨界会商联动机制,实现一体化联合调度,提高应急处置管理水平和调运效率。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建立机构健全、组织有力、运转高效的水旱灾害防御组用,推动“全民护河”新进程。

二、深化节水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政策制度和市场机制两手发力,全面深化水价改革,推动水资源税改革,加强用水计量统计,强化节水监督管理,健全节水标准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支持引领全社会节水;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推行水效标识建设,推动合同节水管理,实施水效领跑和节水认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激发节水内生动力。

三、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

进一步深化水务一体化和“放管服”等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水务“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实施建设、统一组织运营、统一政府监管”的“四统一”社会服务;推进水务系统信用工作,完善水行政审批、执法和排水户失信行为的认定、告知、惩戒、修复等相关制度;创新完善统一管理、规划编审、工程建管、设施运维管理、废污水接纳监管、排水联合执法等六大机制,着力打造“不淹不涝”有韧性的城市。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在政府投入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探索新的市场合作模式,争取更多金融资源。

第四节 强化人才技术支撑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水务人才库建设,计划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研究生 17 名- 39 -左右,高级工程师 12 名左右,水务系统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到“十四五”末力争达到 65%左右。通过内部人才流动、资源整合等多种渠道,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在系统内有序流动,调优人才队伍结构。组建水务系统教员库,选树优秀典型,营造良好的氛围。

筹建昆山水务专家库,加强科学决策的技术支撑。积极发挥水务研创团队作用,突出人才科创,增强与优秀水务企业和科研单位创新协作,培育更多创新型专业人才。

二、加大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坝道工程医院昆山分院,进一步整合高校院士、行业专家、技术团队等各类前沿资源,结合昆山地区的需求和特色,确定“疑难急险”病害诊治、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和实践育人四大协同模式,充分发挥高端专家智库作用,汇聚盘活科技成果,合作解决昆山水环境治理各类问题。继续举办海峡两岸(昆山)水环境治理论坛,探索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水环境治理对台合作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与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的全面合作,完善水环境治理研究基地建设,围绕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水环境治理产业发展、水环境保护理念弘扬等重点工作,解决困扰当前行业发展的技术难点,建成集环境技术创新、技术验证、集成示范、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开放性综合基地。

第五节 完善智慧水务建设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与昆山“城市大脑”和“智水苏州”平台相结合,实现覆盖昆山全域的水务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

一、提升水务感知(自动监测)能力

加强圩区站闸、河湖管理、供排水管理等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泵站等关键节点增设水质、水量的监测,提升信息捕捉和感知能力。探索污水分区计量,建成泵站(泵井)信息化管理系统,积极推行污水泵站无人值守、污水管网低水位运行和“厂网一体化”运行维护,对老城区监控系统和硬件设施进行升级,动态更新完善雨水、污水管网 GIS 系统,实现管网信息化、账册化管理;在排水设施关键节点和易涝积水点布设必要的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整合各部门防洪排涝管理相关信息,满足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预警预报、防汛调度、应急抢险等需求,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逐步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二、推进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在昆山市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智慧水务系统,建成数据深度融合、业务协同联动的智慧水务一体化信息综合平台。制定全市统一的总体架构、技术标准和规范,完成主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数据标准规范设计,建立水务基础数据资源库系统;集成属性查询、地图操作、空间数据分析、手机端等功能,将昆山市水域管理的各类信息在地图上进行集中展示和应用,构建科学、规范的昆山水务一张图管理系统;以数据为基础、应用为关键、共享为根本,实现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入口访问和认证,搭建昆山市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结合日常监管工作,建立水行政许可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系统和水源地一体化监管系统,促使水行政许可工作向规范化、流程化、可视化趋势发展,集成环保、气象等数据,建设一套智慧化管理系统。

第七章 加强文化传承弘扬 提高新时代水文化软实力

深度挖掘昆山水文化内涵,做足做好“水文章”,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完善水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水景观文化融合,加强水文化教育传播,推动传统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昆山打造成中国最具江南水乡之美的地方。

第一节 加强遗产保护利用

一、开展水文化遗产整理和研究

结合苏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开展昆山市水文化遗产整理和研究,补充完成工程建筑类和非遗类水文化遗产的调查工作。分类建立工程建筑类、非遗类、文献资料类水文化遗产资料基础档案。

开展水文化遗产保护、监测、管理和利用研究。开展古太湖三江的遗址考察和昆山范围内的三江治理文献整理及塘浦圩田专题- 42 -研究,开展在太湖流域由古至今水治理脉络、长三角区域水系格局形成与苏州全域水文化建设背景下昆山水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二、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与文化旅游部门联合拟定物质水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方案,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文化遗产安全。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开展专项保护利用,设立统一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标识系统。积极探索在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村落,结合水美乡村开展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圩田圩区灌排工程遗产调查、研究、评估,建立相关名录,实时开展保护工作。

第二节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水文化载体展示升级

加大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借助水利风景区的创建与内涵提升进行水文化展示,内容包括:景区周边水系情况、景区依托的河湖水工程的名称与功能作用、河湖水工程的维护知识、水利对当地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作用和传奇故事等。通过建设文化长廊、水利科普馆或展示角等,实现水利风景区水文化的提档升级,结合区域内人文特色打造“一区一景”,重点打造并申报巴城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新建昆山水文化公园和马家江水情教育基地,打造集水情教育、水质净化、联合河湖长制为一体的淀山湖湿地公园。

二、水景观文化融合发展

注重各类水文化资源的联合利用。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注重古城水系与周边园林资源、河湖资源串联,提升整体生态空间的环境,加强湿地与周边河湖的水体交换,在水景观打造上将周边文化资源纳入,努力形成整体生态水文化圈。选取具有历史内涵的河道、湖泊及重要节点,深挖文化内涵,完善沿线文化遗产标志标识,建设观光休憩、科普教育、体育健身等配套设施,增设主题景观小品和文化设施,构建连续贯通的生态休闲景观长廊。

三、水乡古镇保护与优化

实施水乡古镇水文化展示升级,进一步挖掘古镇居民与水的故事,开展“水乡记忆唤醒”活动。加强水乡文化与水利文化的结合,充分利用古桥、水街、老河、古井进行供水、用水、防灾、水运等水文化的展示,挖掘古代水乡社区以水街为中心的公共生活方式。以周庄、锦溪、巴城、千灯 4 个古镇为龙头,以一批古村落为重点,以水系规划编制、水环境提升为契机,融合文旅等多方资源统筹谋划,力争逐步恢复水乡古镇面貌。结合水系连通和农村水环境提升做好古镇周边河流、圩田与村庄组成的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配合文旅部门打造昆山市古镇区水上(文化)游线,充分展示水乡生活场景和原生态风貌。- 44 -

四、水文化制度体系完善

完善水文化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制定水文化宣传、解读操作手册和实施计划,制定水文化与水科普解读牌规范与标准,探索出台水文化建设激励机制,结合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等。立足水文化专项工作,加强对水文化载体的管理,明确管理部门、管理机制、管理办法,探索建立昆山水文化资源和水文化遗产数据库,提升水文化资源管理水平。

第三节 弘扬文化发展魅力

一、加强水文化研究和创作

加强与文旅、宣传部门协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题水文化研究,围绕昆山水务核心工作,弘扬治水精神和举措,广泛深入地开展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影视、动漫等涉水活动,突出昆山市水文化艺术研究,进行研究成果的宣传和创造性转化,编纂完成第一批昆山水文化丛书。

二、推进水文化展示和传播

统一打造水利文化地理标识系统,结合水环境改造工程,进行水文化内涵的解读,使社会公众对水文化、水利文化形成统一认知。充分利用南部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擦亮水乡古镇品牌,打造江南文化品牌集聚高地。打响“水文化艺术节”品牌,继续开展一年一度的昆山市水文化艺术节及系列活动。发挥主流媒体主渠道作用,依托水务融媒体中心和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资源,打造集新闻宣传、资讯发布、民生服务、政务办理、文化传播为一体的融媒体矩阵,全方位多层次讲好“昆山故事”,提升昆山水文化引导力、凝聚力。

第八章 融入一体化发展 共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对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入贯彻“锦秀周淀、第一水乡”的总体发展思路,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系统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示范区协调区锦溪、淀山湖、周庄三镇一体化发展,开启深度参与共建世界级湖区的水乡新篇章,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务支撑。

第一节 深化一体化机制创新实践

积极学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第一批制度创新经验,在现有跨区域联合治水的基础上,继续对接青浦区、嘉定区、吴江区等上下游、左右岸水务部门,深化跨区域一体化水环境治理联动协作机制,以联合河长制为纽带,实现水环境治理、防洪调度、活水畅流等全面联合。开展党建结对活动,以党建引领治水联动。落实基层交界河道常态化联合巡河、联合交办制度。以淀山湖为核心开展交界河湖水葫芦、蓝藻联防联控。建立边界防洪联合调度机制,推进区域防洪联合调度、联合预警机制,共同解决边界防洪问题。

第二节 突出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系统思考、着眼长远,坚持规划引领,对标世界级湖区建设要求,着力新的发展理念,将新方法、新技术运用在水利水务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中。对照世界级湖区建设目标,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要求,配合锦淀周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开展锦淀周一体化水务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强化技术创新,针对当前水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包括以淀山湖为核心的河湖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低碳水务发展研究、淀山湖蓝藻成分构成与预警研究、河湖水体自净能力研究、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与污染物溯源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同时,针对边界防洪体系建设问题,联合上下游水务部门,共同编研交界区域水务规划和治理一体化方案,如大石浦等河道综合整治方案、交界区域防洪排涝方案等。

第三节 推进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

开展以淀山湖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程。以锦淀周三镇区域为示范区协调区,以世界级湖区淀山湖生态保护为核心,系统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系列项目,积极推进淀山湖水域岸线生态涵养带建设,发挥昆山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中的示范作用,改善世界级湖区的生态环境。同时,系统开展淀山湖及其周边水系的治理,实施重点河道的排口封堵、违章拆除、河道清淤、边坡整治、湿地建设、景观提升等水岸同治示范工程,提高淀山湖入湖河道水环境质量,促进淀山湖湖体水环境改善。

开展锦淀周高质量发展水务保障建设。重点实施四大行动,包括净水配置行动,开展供水管网改造、清水廊道建设、高品质供水试点建设;防洪保安行动,构建“蓄泄兼筹、洪涝兼治”的防洪排涝安全格局;洁水生态行动,精细化开展控源截污工作、古镇区水环境提升、污水达标区建设、清洁小流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结合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实施水岸同治建设幸福河湖,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为昆山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注入新动能。

开展跨界区域水环境协同治理。协同开展跨界区域水环境评估和污染源诊断,共同开展河湖沿线工业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预防与处置跨界水污染纠纷,加强重点饮用水源地、重点流域水资源、农业灌溉用水协同保护。加强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细化落实淀山湖、吴淞江等重点跨界水体上下游联动、水岸联动专项治理方案。加快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大石浦等边界区域站闸联合调度,提升区域防洪能力,改善河湖畅通性,提升河湖水体质量。

第九章 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推动形成发展强大合力

第一节 投资需求

“十四五”期间,根据发展目标明确了水安全巩固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管理提质增效、水文化传承弘扬五大任务,总投资 1044754 万元。

水安全巩固提升包括防洪保安和供水保障两大类,其中防洪排涝包括提升区域外排能力、城镇防洪建设和圩区达标建设;供水保障包括供水设施配套和高品质供水,共计投资 577064 万元。

水资源集约利用包括水资源刚性约束、节水典范城市打造、非常规水利用和水务水文融合四大类,共计投资 10050 万元。水生态保护修复包括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处置、低碳水务研究、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和水土保持五大类,共计投资 409460 万元。水管理提质增效包括依法依规治水、严格全链条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技术支撑和智慧水务建设五大类,共计投资 44200万元。水文化传承弘扬包括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文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水文化魅力弘扬三大类,共计投资 3980 万元。

第二节 投资政策

昆山市“十四五”期间水务建设采用中央、省、市、区(县)各级政府多层次筹资的形式。各级政府投入比例暂以《江苏省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省以上财政补助政策》中相关规定为依据,积极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补助,市级资金重点确保市级重点工程、城乡供排水工程的建设,主要投资政策如下:

1、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等太湖流域防洪骨干工程,省级以上财政补助按当前政策执行。

2、市级骨干工程以昆山市地方投资为主,省级以上财政补助为辅。

3、城市防洪和城乡供排水工程以昆山市地方投资为主,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并争取上级相应的补助资金。

4、农村水利工程由市、镇(区)政府负责,并争取上级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5、水土保持等列入国家计划的工程,争取省级配套补助。

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前期工作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 50 -经费,由各级政府分级负责落实。

第三节 保障措施

为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保证全市水务发展适度超前,在组织领导、政策完善、监督检查和宣传发动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水务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明确职责,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实施机制,强化“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各个环节的组织实施,逐级落实各项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改革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实施计划,确保工程顺利建设;健全部门之间的协商机制,以加强行业和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统筹谋划和衔接好各部门、各行业的项目建设。

二、保障资金,完善政策

针对水务公益性、服务性等特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补助,完善稳定的投入与良好的运行机制。统筹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等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水务的融资支持。鼓励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水务基础建设和运营。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争取纳入国家及省级规划,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预留资源条件。

三、强化监督,严格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检查和考核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结果、效果的检查评估。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水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体现规划的约束和指导作用,部分具体工作目标、任务安排和重点建设项目应适当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做好“十四五”规划实施年度评估,将政策落实情况、资金配套到位情况、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等评估成果,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实绩挂钩,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严肃问责。

四、做好宣传,形成合力

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将水务发展改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广泛持久地开展与水有关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及时报道水务部门工作进展与成效,总结推广好的做法与经验,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参与水务建设和管理,凝聚各方力量,形成齐心协力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昆山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重点工程示意图

1.jpg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