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2025年底前完成)以工业园区为单位,完善工业园区综合废污水处理和配套污水收集管网等设施,改扩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厂,统一收集处理园区预处理达标排放的废水
新建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0座,推进2座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到2025年年底,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明显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新建或改造升级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5座,推进污水管网老旧破损、混接错接等问题排查整治,到2025年年底,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明显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开展清新园区和“无废城市”建设,推广工业集聚区“绿岛”环境管理模式,推进挥发性有机
全面推进19个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创建,14个工业集聚区已完成改造,整治企业1920家,新增纳污管网500多公里,发放排水许可证5484本。
(二)深化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各市要按照《浙江省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要求,今年全面完成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持续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引导沿线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开展“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制定“一园一策”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计划。
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开展清新园区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推动挥发性有机物、电镀废水及特种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绿岛”项目建设。
“百里秀美邕江”全面展现;47个市级和69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乡镇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均已完成划定并获得批复,“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划定;全市16个工业集聚区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
向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或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工业废水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预处理,所排工业废水必须达到集中处理设施处理工艺要求。
73个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率达100%。四是着力推进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经生态环境部现场督察和住...三是着力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经排查,我省乌江、赤水河干流1公里范围内无化工园区。
持续推进城镇生活小区、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到2025年,所有县(市、区)完成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加强工业废水治理监管和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全市116户涉水企业实现在线监测数据与生态环境局联网共享,目前全市共有5个工业集聚区已建成集中水处理设施,并安装在线监控。
随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印发实施《浙江省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浙江省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及评估验收规程
(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六)深化工业集聚区管理督促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范运行,确保自动在线监控装置有效运维与联网。
第四条 城镇排水设施覆盖范围内的排水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污水排入城镇排水设施。工业集聚区污水原则上不得排入城镇排水设施。在雨水、污水分流排放的地区,不得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
三是深入开展工业污染治理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实施《浙江省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及配套技术要点,全面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全面落实《连云港市提升 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三年行动计划》(连政办发〔2018〕93 号), 完成各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在线监控设施 建设,完成灌云县绿叶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及配套管网、连云港石
加强咸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原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范运行,加强自动在线监控设施运维与联网管理,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五)全面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
加强咸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原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范运行,加强自动在线监控设施运维与联网管理,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五)全面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
〔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各市(区)政府(管委会)落实〕(六)深化工业集聚区管理。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范运行,确保自动在线监控装置运维与联网。
加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改造、污泥处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优先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等敏感区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60个市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完成10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近年来,天津大力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治理,实现每年约10亿吨污水“由废转清”。
(二)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一是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做好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自动在线监控装置的日常维护,确保装置正常、稳定连续运行。严格重污染行业重金属和高浓度难降解废
强化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加强我市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分类指导,推进新建省级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及综合利用,建设科学有效、工艺合理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装在线监控,确保稳定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