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负责指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司法确认、审理及执行工作。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负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监督工作,做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衔接。
巴中市巴州区人民检察院以滥伐林木罪对李某提起公诉,同时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一、巴州清江镇李某滥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2022年1月11日,巴中市公安局巴州区分局森林警察大队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李某涉嫌滥伐林木。
按照本条规定,“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以下主体:一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5条第1款和《环境保护法》第58条的规定,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环保公益组织
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有关行政机关可以在调查取证、专业咨询、技术鉴定等方面提供支持协助。...第二条检察机关办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类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原则上应当在正义网上发布诉前公告。不在正义网发布的,应当在媒体发布公告后5个工作日内,向案发地相关行政机关书面通报公告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改革方案》的要求,在2019年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包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三家公司被自然之友和绿发会发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尽管被告答辩提出,案涉地块已由地方政府收储并交付,环境污染修复责任应由地方政府承担。...著名的常州外国语学校土壤污染事件,受损害的群体包括学生和教师,但是司法判决中没有相关环境侵权诉讼(私益诉讼)记录。
《民法典》第1234条规定了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第1235条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这两条规范均属对纯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规范,为现实中积极探索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奠定了民事实体法的规范基础
生态环境部门及时将涉案人员和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由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刑事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请对污染环境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民法典》第1234条规定了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第1235条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这两条规范均属对纯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规范,为现实中积极探索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奠定了民事实体法的规范基础
案例意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是不同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一类新诉讼类型,此类案件的起诉主体是省级、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机构。若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
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检察公益诉讼司法解释,两高还联合就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应否履行诉前公告程序进行批复等。
在过去几年间,有关土壤修复责任的追究主要是通过民事公益诉讼进行,如烟台市人民检察院诉王振殿、马群凯水和土壤污染损害公益诉讼案,常州市环境公益协会诉储卫清、常州博世尔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等土壤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
涉案金额创广州法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最。...从远处看,“垃圾山”与周围山体融为一体(8月20日摄)周颖摄近十年非法倾倒固体废物垃圾24万余吨,被判支付生态环境修复费等各项费用1.3亿余元……近日,广州一起“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引发关注。
2012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修正案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主要包括公民个人、社会组织等。2015年,《环境保护法》也将公益诉讼条款正式写入法条。
,还包括政府、环保社会组织、检察机关等,分别对应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及司法确认程序、环保社会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检察院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被追究污染者付费责任的风险极大提升,甚至有可能存在重叠追责的情形
值得关注的是,自2012年首次规定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后,公益诉讼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巩富文说,目前与公益诉讼相关的法律条文散见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英雄烈士保护法以及最高法、最高检出台的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中。
受理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2309件,审结1895件,同比分别上升32.9%、51.4%,其中环境民事公益诉讼312件,审结248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642件,审结1370件;行政公益诉讼355
为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孔雀栖息地免遭正在建设的戛洒江一级水电站的破坏,2017年7月12日,自然之友向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全国首例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同时,人民法院在受理就同一污染环境行为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后,先行中止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审理,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审理完毕后,就环境公益诉讼中未被前案涵盖的诉讼请求依法作出裁判,
2018年,中国法院共受理社会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65件,而这一年,受理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是1737件。两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诉秦皇岛方圆包装玻璃有限公司大气污染责任民事公益诉讼案,系京津冀地区受理的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王旭光告诉记者,十个典型案例类型包括私益诉讼、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涉及刑事、民事、行政三种责任形式,对于统一环境资源案件裁判标准,完善审理规则,发挥司法的评价指引和政策形成功能
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发现该公司的违法行为仍在持续进行中,于是提起公益诉讼,这是北京市首个由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6月5日,法院判决这家公司赔偿89万余元,并承担本案鉴定费3万余元。
这是北京市首个由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发现该公司的违法行为仍在持续进行中,造成了环境污染,于是提起公益诉讼,这是北京市首个由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这种运行模式多为社会组织作为原告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的赔偿款向地方财政局设立的专户支付,然后再由法院向财政专户申请赔偿款用于修复生态环境,或者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限期自行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据山东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马云文介绍,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制度是衔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需要,也是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的需要,这有利于探索试行多样化责任承担方式,推进修复受损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