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款解读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监察垂直改革的规定,明确省、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责任。...这次地方性法规修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法制统一、有效管用原则,坚持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及时回应生态环境监测监察垂直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更好适应我省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需要
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体制日益完善。监测方面,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省级监测、考核,部分市州创新监测机构设置,统筹本市州环境监测工作。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对市县两级生态环境监测监察的管理,合理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规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体系。
市级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统筹协调市有关部门、各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项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监察,对市级生态环境保护许可事项等进行执法,对各区生态环境监测执法机构给予指导
强化自治区生态环境部门对盟市、旗县(市、区)两级生态环境监测监察的管理,完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管与属地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协同配合机制。——强化履职尽责。
定期开展重金属环境监测、监察,提升企业内部重金属污染预防、预警和应急能力。落实化工企业聚集区及周边地下水污染防控专项行动计划。(市环保局牵头)2. 加强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定期开展排污单位总氮、总磷、氟化物、全盐量监测,确保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按照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统一部署,落实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方案。(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参与)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
2015年,我国开始正式实施新环保法和排放标准;2016年,我国开启环境监测监察垂直管理制度上收监测事权等,并且开始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018年,我国正式实施环境保护税法;此外,2013年起,我国还相继制定了
(四)项目实施内容完成弥勒市2017年度环境监测、监察工作:1.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包括声环境质量监测、大气降水环境质量监测、饮用水源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
(九)能力提升建设工程43.提升大气环境综合分析研判水平。44.健全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45.提升环境监测监察能力。46.建设大气质量达标管理体系。
着力提升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做好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监测,完成国家采测分离国控断面分析、全市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环境监测及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联合监测工作;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信息共享
在公开环保信息法的支持下,让环境监测监察更加客观公正,让偷排、减排等环境问题无处藏身。...第四,目前在环保监管体系中,专业环保监测监管专业人才不足,也是环保监察改革推进的难点之一。建议通过大力发展大数据、智能云网、人工智能的环保监管系统,代替职能管理模式,实现高效公开透明的环保监管体系。
建立环境监察专员制度,按区域设置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作为省环保厅内设机构管理,负责协助环境监察专员处理日常事务。调整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将市县环保部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调
在公开环保信息法的支持下,让环境监测监察更加客观公正,让偷排、减排等环境问题无处藏身。...第四,目前在环保监管体系中,专业环保监测监管专业人才不足,也是环保监察改革推进的难点之一。建议通过大力发展大数据、智能云网、人工智能的环保监管系统,代替职能管理模式,实现高效公开透明的环保监管体系。
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建立环境监测、监察和监管的快速响应联动机制,提高监测和监管执法的效率。(三)主要目标。
今年4月底,河北省挂牌成立6个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11个驻市环境监测中心,以及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环境综合执法局。这标志着河北省成为中国首个完成省级环保垂直管理改革的试点省份。
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建立环境监测、监察和监管的快速响应联动机制,提高监测和监管执法的效率。
着力推动网格化监管,各旗县区要将本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环境监管网格,逐一明确监管责任,落实监管方案;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监察、应急等机构队伍建设,力争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2.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省级垂改4月28日是河北环保部门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河北省实现了环保有史以来在环保管理体制上重大改革:河北省环境保护厅6个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11个驻市环境监测中心以及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环境综合执法局在石家庄及各驻地同日正式挂牌成立
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河北省6个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11个驻市环境监测中心,以及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环境综合执法局同日挂牌。
当日,6个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11个驻市环境监测中心在各驻地正式挂牌成立。同时,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环境综合执法局在省会石家庄挂牌。
节能环保支出下分为若干项,其中环境监测及能力建设支出数额最大,有142,225.04万元。主要用于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中央本级环境监测、监察、预警、应急等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监管等。
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建立环境监测、监察和监管的快速响应联动机制,提高监测和监管执法的效率。
聚焦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和加强环境监测机构建设,规范设置环境执法机构,重点充实一线环境执法力量,夯实基层基础。
上收市级考核涉及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由市级环保部门统一承担;市环境监测中心更名为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要负责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区县环境监测站更名为区县生态环境监测站,仍由区县环保局管理,主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执法监测
基本考虑纵观《意见》全文,其出台的基本考虑,应是改革环境保护监管事权的分配,形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监管体系,提高环境监测监察和监管的能力,增强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独立性、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