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绿化市容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业农村委)(四)强化市内可回收物托底保障能力。完善本市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保障可回收物交投便利、回收渠道通畅。
市、县(区)商务部门负责配合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两网融合”;将可回收物回收、分拣、打包网点等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规划;指导全市商务酒店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可回收物的回收管理工作,指导可回收物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并促进可回收物回收网络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的融合。
到2027年,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社区全覆盖,建设一批符合标准的绿色分拣中心,建成800个可回收物惠民回收服务点,建成50座高品质示范性可回收物中转站。全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85%以上。
表2 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情况3、生活垃圾分类情况2023年,本市中心城市厨余垃圾清运量为6.56万吨,利用量为6.56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为6.56万吨;可回收物回收量为4.72万吨,利用量为4.72万吨
宁夏自治区将加强垃圾分类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衔接,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可回收物回收粘性,增加可回收物进入垃圾分类系统数量。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废玻璃、废塑料、废纺织物、废木类、泡沫类回收和利用的企业予以补贴。
一是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全品类、全链条、可追溯的分类回收体系,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固体废物近零填埋等做出规定;二是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效能,从加大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力度、设置可循环包装物回收点、促进工业固体废物高值化利用
市、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部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回收管理及数据统计工作。...,编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并将可回收物回收、分拣、打包网点等设施纳入规划,报
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并督促医疗机构实现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可追溯。...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督促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加强回收企业的管理,推进回收网络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对接;指导超市、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等商贸流通企业和餐饮行业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编制《郑州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导目录》,正在搭建再生资源交易平台;绿色建材采信数据库已入库44种绿色建材,二七区建成全省首个投入运行的零碳建筑示范项目,全市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达30%。
回收服务更加精心,加快建设一批可回收物回收高品质服务点,升级改造一批高品质中转站、集散场。监管更加高效,通过数字赋能,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全过程闭环管理。三是突出“绿色低碳”。
这项指标是指未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和填埋设施进行处理的可回收物、湿垃圾的数量,占同期生活垃圾总量的比例。...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明显,今年1-10月,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63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9391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325吨。
、规范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前端由居民分类,将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投放至小区内回收站点,再由项目公司将收集后的垃圾运送至分拣中心精细化分拣,并建设宣教中心及监控中心。以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并对全过程进行智慧化监管。
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提出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发布可回收物回收指导目录等工作。
2024年,各市州建成区实现可回收物交投、收运全覆盖,至少建成1座可回收物绿色分拣中心,并建立完善的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和低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
健全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推动新一轮低价值可回收物扶持政策制定,提高中转站、集散场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可回收物和湿垃圾高效、高值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
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纸壳、酒瓶、塑料等,可回收物回收再利用,厨余垃圾单独处理制沼气和提炼生物柴油,有害垃圾化专门收运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就运往4个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
昆明市将研究制定《昆明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低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完善再生资源利用体系,解决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难题。
,健全城乡可回收物、二手商品、废旧物资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制定并动态调整本地可回收物回收指导目录。
交投便利、运转畅通的“投放点、回收站、分拣中心”三级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建成投运回收站点1962个,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网点2000个。
加强可回收物回收、分拣、处置设施建设。稳妥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废旧物资回收模式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创新“互联网+回收”模式,市本级开发建成“嘉兴市可回收物积分兑换系统”,用于可回收物回收数据的管理和监测。
鼓励两区通过ppp等方式建设区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完善可回收物回收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规范废弃塑料回收,从源头减少塑料垃圾量。
加强可回收物回收、分拣、处置设施建设。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300吨地区,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不具备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条件的地区,鼓励跨区域共建共享。